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概述 | 第14页 |
·病原及其危害 | 第14-16页 |
·病原特性 | 第14-15页 |
·危害与分布 | 第15页 |
·发病流行规律 | 第15-16页 |
·诊断与检测技术 | 第16-18页 |
·病征诊断 | 第16页 |
·生化与电镜检测 | 第16-17页 |
·免疫学检测 | 第17页 |
·分子检测 | 第17-18页 |
·防控技术与措施 | 第18-22页 |
·规范管理 | 第18页 |
·化学防控 | 第18-19页 |
·生物防控 | 第19-20页 |
·热力治疗 | 第20页 |
·营养疗法 | 第20页 |
·寄主与病原互作系统 | 第20-22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22-33页 |
·材料和仪器 | 第22-23页 |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化学试剂 | 第22-23页 |
·主要仪器和软件 | 第23页 |
·韧皮部输液筛选黄龙病防控药剂 | 第23-25页 |
·试验条件 | 第23-24页 |
·供试药剂 | 第24页 |
·柑橘溃疡病菌的替代靶标抑菌试验 | 第24页 |
·树体输液缓释方案 | 第24页 |
·试验区管理 | 第24-25页 |
·叶面喷雾筛选黄龙病防控药剂 | 第25-26页 |
·试验条件 | 第25页 |
·供试药剂 | 第25页 |
·叶面喷药方案 | 第25页 |
·试验区管理 | 第25-26页 |
·树干韧皮部贴药防控黄龙病 | 第26页 |
·试验条件 | 第26页 |
·供试药剂 | 第26页 |
·树干敷药方案 | 第26页 |
·试验区管理 | 第26页 |
·农膜热力治疗 | 第26-27页 |
·试验条件 | 第26-27页 |
·短时高温处理方案 | 第27页 |
·试验区管理 | 第27页 |
·后期调查方法和动态监测 | 第27-28页 |
·柑橘黄龙病的检测与防效评测 | 第28-33页 |
·采样与预处理 | 第28页 |
·样品和 DNA 的提取 | 第28-29页 |
·qPCR 检测分析 | 第29-32页 |
·数据分析与防效测评 | 第32-33页 |
4 结果 | 第33-48页 |
·韧皮部输液筛选黄龙病防控药剂 | 第33-37页 |
·不同药测试药剂对柑橘溃疡病的抑制剂病树带菌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药剂防效结果测定 | 第35-37页 |
·田间症状观察 | 第37页 |
·叶面喷药筛选黄龙病防控药剂 | 第37-41页 |
·三种药剂的初步防效评价 | 第37-39页 |
·两种不同药剂的筛选 | 第39-41页 |
·田间症状观察 | 第41页 |
·韧皮部贴药防控黄龙病 | 第41-44页 |
·三种可湿性粉剂韧皮部贴药防控效果 | 第41-42页 |
·黄龙药膏贴药防控效果 | 第42-43页 |
·田间症状观察 | 第43-44页 |
·农膜热罩防控黄龙病 | 第44-46页 |
·热疗有效积温监测结果 | 第44-45页 |
·相对防效及症状观察 | 第45-46页 |
·试验区黄龙病田间分布情况 | 第46-48页 |
5 讨论 | 第48-53页 |
·药剂的筛选及方法比较 | 第48-50页 |
·筛选评价体系 | 第48-49页 |
·筛选方式 | 第49页 |
·药物选择 | 第49-50页 |
·基于柑橘寄主的黄龙病防控技术比较 | 第50-51页 |
·潜在防控技术探讨 | 第51-52页 |
·综合防控方案 | 第52-53页 |
6 主要结论和后续工作建议 | 第53-55页 |
·主要结论 | 第53-54页 |
·后续工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4页 |
附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