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护律师会见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会见权的理论基础 | 第10-14页 |
(一)会见权的内涵 | 第10-11页 |
1 会见权的主体 | 第10-11页 |
2 会见权的内容 | 第11页 |
3 会见权的客体 | 第11页 |
(二)会见权的本质 | 第11-12页 |
1 衍生性、保障性 | 第12页 |
2 对抗性、防御性 | 第12页 |
3 执业权利、诉讼权利 | 第12页 |
(三)会见权的功能 | 第12-14页 |
1 提供法律帮助、保障人权 | 第12-13页 |
2 制约侦查权 | 第13页 |
3 保障辩护权、实现诉讼平衡 | 第13-14页 |
二、会见制度的域外考察 | 第14-17页 |
(一)国际性文件 | 第14页 |
(二)主要法治国家 | 第14-17页 |
1 美国 | 第14-15页 |
2 英国 | 第15页 |
3 法国 | 第15-16页 |
4 德国 | 第16页 |
5 日本 | 第16-17页 |
(三)评析 | 第17页 |
三、我国律师会见制度的发展 | 第17-26页 |
(一)1979 年刑事诉讼法 | 第17-18页 |
(二)1996 年刑事诉讼法 | 第18-20页 |
1 会见规定内容分析 | 第18页 |
2 “会见难”状况分析 | 第18-20页 |
(三)2007 年律师法 | 第20-21页 |
1 会见规定的修改 | 第20-21页 |
2 “会见难”没有破解 | 第21页 |
(四)2012 年刑事诉讼法 | 第21-26页 |
1 会见的主体分析 | 第21-22页 |
2 会见的客体分析 | 第22-23页 |
3 会见的保障 | 第23-25页 |
4 会见的时间 | 第25页 |
5 会见的限制 | 第25-26页 |
四、问题及完善 | 第26-27页 |
(一)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权 | 第27-28页 |
(二)规定申请会见可中断讯问 | 第28-29页 |
(三)将代为委托人修改为“亲友” | 第29-31页 |
(四)会见权纠纷可诉化改造 | 第31-32页 |
(五)修订律师会见规范 | 第32-34页 |
(六)降低律师会见风险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