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灾害地质学论文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研究的意义第14-16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0页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方法国外研究进展第16-17页
     ·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方法国内研究进展第17-20页
   ·本研究的目标与内容第20-26页
     ·研究目标第20页
     ·研究内容第20-21页
     ·技术路线第21-26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6-52页
   ·研究区第26-29页
     ·攀西研究区第26-27页
     ·中国大陆地区第27-29页
   ·数据第29-40页
     ·滑坡地质灾害历史数据第30-31页
     ·泥石流地质灾害历史数据第31-32页
     ·降雨数据第32-34页
     ·地形数据第34-35页
     ·断裂带数据第35-38页
     ·植被数据第38-39页
     ·土地利用数据第39-40页
   ·评价模型第40-52页
     ·物理模型第41页
     ·统计分析模型第41-43页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第43-45页
     ·支持向量机模型第45-46页
     ·贝叶斯网络模型第46-48页
     ·FAN模型第48-50页
     ·模型性能评价指标和原则第50-52页
第三章 基于FAN模型的滑坡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价方法第52-74页
   ·评价方法研究第52-67页
     ·评价模型选取第52-53页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53-55页
     ·数据预处理第55-63页
     ·构建样本集第63-65页
     ·构建模型结构第65-67页
   ·结果与分析第67-72页
     ·可靠性验证第67-69页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第69-72页
   ·讨论第72-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四章 基于贝叶斯网模型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第74-104页
   ·评价方法研究第75-94页
     ·评价模型选取第75-76页
     ·评价单元第76-83页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83-87页
     ·数据预处理第87-90页
     ·构建样本集第90-92页
     ·构建模型结构第92-94页
   ·结果与分析第94-101页
     ·可靠性验证第94-97页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第97-101页
   ·讨论第101-103页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五章 基于GIS的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评价系统第104-126页
   ·系统总体设计第105-112页
     ·系统总体结构第105-108页
     ·评价系统业务流程第108-110页
     ·评价系统软件结构第110-111页
     ·评价系统技术集成方案第111-112页
   ·系统开发技术第112-116页
     ·C#软件编程技术第112-113页
     ·ArcGIS Engine第113页
     ·MATLAB编程技术第113-114页
     ·MATLAB Engine第114页
     ·基于COM组件的开发技术第114-116页
   ·系统集成与实现第116-124页
     ·滑坡地质灾害脆弱性评价系统第116-120页
     ·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第120-124页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126-130页
   ·主要结论第126-128页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28页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128-129页
   ·展望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6页
致谢第136-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扁平化:当代中国政府过度分化的有效整合
下一篇:稻麦秸秆和淀粉制备复合材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