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地方政治参与特点 | 第9-10页 |
·政治参与方式的研究 | 第10-11页 |
·地方政治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1-12页 |
·解决我国地方政治参与问题的对策 | 第12-13页 |
·少数民族区域政治参与研究 | 第13页 |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页 |
·调研过程介绍 | 第13-15页 |
第2章 政治参与相关理论 | 第15-22页 |
·政治参与理论 | 第15-19页 |
·政治参与的界定 | 第15-16页 |
·政治参与的主要类型 | 第16-17页 |
·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 第17-18页 |
·政治投票 | 第17页 |
·政治选举 | 第17页 |
·政治结社 | 第17页 |
·政治表达 | 第17页 |
·政治接触 | 第17页 |
·政治冷漠 | 第17-18页 |
·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经济发展 | 第18页 |
·社会地位 | 第18页 |
·政治心理 | 第18页 |
·政治机制 | 第18-19页 |
·社会机会 | 第19页 |
·民族区域自治理论 | 第19-22页 |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 第19-20页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点 | 第20页 |
·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 | 第20页 |
·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的自治地方 | 第20页 |
·以某个少数民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的自治地方 | 第20页 |
·以两个或三个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联合建立的自治地方 | 第20页 |
·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 第20-22页 |
·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政治制度 | 第20-21页 |
·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宪政制度 | 第21页 |
·促进少数民族各项事业发展的社会制度 | 第21-22页 |
第3章 长阳县居民政治参与的现状 | 第22-32页 |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概况 | 第22页 |
·长阳县居民政治参与取得的成就 | 第22-24页 |
·长阳县居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24-30页 |
·对相关政治知识缺乏了解 | 第24-25页 |
·主动参与意识有待提高 | 第25-27页 |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大量存在 | 第27-29页 |
·政治参与效果不明显 | 第29-30页 |
·城乡居民在政治参与方面的差距 | 第30-32页 |
第4章 少数民族自治区域居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9页 |
·教育水平落后 | 第32页 |
·民主传统的缺乏和经济水平落后影响居民的参与意识 | 第32-34页 |
·民主传统的缺乏 | 第32-33页 |
·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层面形成了当地居民政治参与的心理障碍 | 第33页 |
·公民文化的缺失抑制了当地居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 | 第33页 |
·经济水平落后 | 第33-34页 |
·导致非制度政治参与产生的重要因素 | 第34-35页 |
·宗族势力的破坏 | 第34页 |
·民族性格 | 第34-35页 |
·政治参与途径单一 | 第35页 |
·民族意识影响聚居区汉族居民参政积极性 | 第35-36页 |
·大量外出打工人员在政治参与中处于缺位状态 | 第36-39页 |
第5章 促进民族自治区域居民政治参与发展的对策 | 第39-47页 |
·提高居民政治素质,增强其民族自治的主体意识 | 第39页 |
·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调动居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 第39-41页 |
·发展特色农业 | 第40页 |
·发展特色旅游业 | 第40-41页 |
·推进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 | 第41-43页 |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大会制度 | 第41页 |
·完善基层的民主制度,加强地方立法 | 第41-42页 |
·完善信访制度 | 第42页 |
·完善听证制度 | 第42-43页 |
·扩大参与途径和渠道,加强社会引导 | 第43页 |
·挖掘民族文化政治资源,注重其与主导政治文化的融合 | 第43-44页 |
·培养聚居区汉族居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 第44-45页 |
·促进城乡居民政治参与协调发展 | 第45-47页 |
·提高农村干部的综合素质,调动农村居民政治参与积极性 | 第45页 |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其有组织地参与 | 第45-46页 |
·调动农民工政治参与积极性,确保其政治参与权利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政治参与状况问卷调查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