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结合部初高中学生的教育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 学生全面分类:因人施教 | 第10-14页 |
| (一) 初中分类:发展综合素质 | 第10-12页 |
| 1. 因人确定学生组别 | 第10-11页 |
| 2. 因类制定教学目标 | 第11页 |
| 3. 因能设计达标练习 | 第11页 |
| 4. 因趣指导课外活动 | 第11-12页 |
| 5. 因期做好阶段调整 | 第12页 |
| (二) 高中分类:突出职业特点 | 第12-14页 |
| 1. 学生就业与升学自由选 | 第13页 |
| 2. 允许调整专业和跨专业 | 第13页 |
| 3. 注重课程教材的适用性 | 第13-14页 |
| 4. 注重教法的灵活多样性 | 第14页 |
| 二、 转化后进学生:步入正轨 | 第14-18页 |
| (一) 后进生成因的剖析 | 第14-15页 |
| 1. 后进生成因的内部因素 | 第14-15页 |
| 2. 后进生成因的外部因素 | 第15页 |
| (二) 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 第15-18页 |
| 1. 学习后进生的转化 | 第16-17页 |
| 2. 品行后进生的转化 | 第17-18页 |
| 三、 发挥优势机制:突出特色 | 第18-24页 |
| (一) 完善特殊教育形式 | 第18-19页 |
| 1. 教师组队育学生 | 第18页 |
| 2. 家长学校帮家长 | 第18-19页 |
| (二) 引进特色教学模式 | 第19-21页 |
| 1. 新时代教学改革的要求 | 第19-20页 |
| 2. 学习和引进杜郎口模式 | 第20-21页 |
| (三) 挖掘特色管理方式 | 第21-24页 |
| 1. 摸索班级个性化管理方式 | 第21-23页 |
| 2. 完善学校军事化管理方式 | 第23-24页 |
| 四、 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合力 | 第24-29页 |
| (一) 环境育人:创建优良氛围 | 第24-26页 |
| 1. 班级文化 | 第24-25页 |
| 2. 楼道文化 | 第25-26页 |
| (二) 全员育人:提高职工素质 | 第26-27页 |
| 1. 以传统育人为核心 | 第26页 |
| 2. 以目标育人为导向 | 第26-27页 |
| 3. 以学习育人为突破 | 第27页 |
| 4. 以活动育人为载体 | 第27页 |
| (三) 合作育人:协调多方力量 | 第27-29页 |
| 1. 认真举办家长学校 | 第28页 |
| 2. 创建家校沟通的有效渠道 | 第28页 |
| 3. 在学校指导下组织合作家庭 | 第28页 |
| 4. 把学校办成开放的社区文化中心 | 第28-29页 |
| 五、 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行为 | 第29-33页 |
| (一) 学生管理的自主化 | 第29-31页 |
| 1. 小群体量化评价管理的要求 | 第30页 |
| 2. 小群体量化评价管理的特点 | 第30-31页 |
| (二) 教师管理的科学化 | 第31-33页 |
| 1. 制度修订充分体现发展性 | 第31页 |
| 2. 制度修订充分体现民主性 | 第31-32页 |
| 3. 制度修订充分体现实践性 | 第32页 |
| 4. 制度修订充分体现适用性 | 第32页 |
| 5. 制度管理人本化 | 第32-33页 |
| 六、 改进评价机制:激发潜能 | 第33-38页 |
| (一) 多元全程评价学生 | 第34-35页 |
| 1. 实施多元全程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 第34页 |
| 2. 实施多元全程评价的措施与设想 | 第34-35页 |
| (二) 综合全面评价教师 | 第35-38页 |
| 1. 学校教师工作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页 |
| 2. 教师工作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6-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附录 | 第41-49页 |
| 后记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