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 §1.2 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 ·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 ·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 ·简要评价 | 第19页 |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2-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创新点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24-31页 |
| §2.1 交易成本与产学研合作 | 第24-27页 |
| §2.2 知识耦合与产学研合作 | 第27-28页 |
| §2.3 技术创新与产学研合作 | 第28-29页 |
| §2.4 战略联盟与产学研合作 | 第29页 |
| §2.5 产业集群与产学研合作 | 第29-30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产学研合作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 第31-40页 |
| §3.1 产学研合作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31-34页 |
| ·企业 | 第31-32页 |
| ·高校与科研机构 | 第32页 |
| ·科技中介机构 | 第32页 |
| ·政府 | 第32-34页 |
| §3.2 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基础 | 第34-36页 |
| ·博弈要素 | 第34-35页 |
| ·博弈分类 | 第35页 |
| ·博弈基础 | 第35-36页 |
| §3.3 产学研合作的动态博弈 | 第36-39页 |
| ·假设 | 第36页 |
| ·博弈过程 | 第36-38页 |
| ·博弈分析 | 第38-3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及合作模式 | 第40-61页 |
| §4.1 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 | 第40-42页 |
| ·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的概念界定 | 第40页 |
| ·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的基本功能 | 第40页 |
| ·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的体系构成 | 第40-42页 |
| §4.2 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的影响因素 | 第42-54页 |
|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5页 |
|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6页 |
| ·研究假设及验证 | 第46-54页 |
| §4.3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划分 | 第54-60页 |
| ·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模式 | 第54页 |
| ·技术转让模式 | 第54-55页 |
| ·合作开发模式 | 第55页 |
| ·校办企业模式 | 第55-56页 |
| ·大学科技园模式 | 第56-57页 |
| ·案例分析 | 第57-60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产学研合作过程的运行机制 | 第61-82页 |
| §5.1 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的系统构成 | 第61-64页 |
| ·根据产学研合作过程划分 | 第61页 |
| ·根据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划分 | 第61-64页 |
| §5.2 利益机制的运行机理及作用方式 | 第64-69页 |
| ·产学研合作中利益的基本类型 | 第64页 |
|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的含义 | 第64-65页 |
|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 第65页 |
|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 第65-66页 |
| ·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的模式划分 | 第66-69页 |
| §5.3 协同机制的运行机理及作用方式 | 第69-74页 |
| ·协同机制的含义及特点 | 第69-70页 |
| ·产学研合作协同的必要性 | 第70页 |
| ·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 第70-73页 |
| ·产学研合作协同机制的实现途径 | 第73-74页 |
| §5.4 学习机制的运行机理及作用方式 | 第74-77页 |
| ·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学习行为 | 第74页 |
| ·产学研合作学习机制的基本内涵 | 第74-75页 |
| ·产学研合作学习机制的实现途径 | 第75-77页 |
| §5.5 案例分析 | 第77-81页 |
| ·调研思路及方法 | 第77页 |
|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 第77-78页 |
| ·问卷分析与整理 | 第78-81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第六章 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的模型与方法 | 第82-94页 |
| §6.1 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模型 | 第82-85页 |
| ·要素因素 | 第82-84页 |
| ·过程因素 | 第84-85页 |
| §6.2 产学研合作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85-89页 |
|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85-86页 |
| ·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第86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6-89页 |
| §6.3 产学研合作绩效的模糊积分评价方法 | 第89-93页 |
| ·各指标评判值 | 第89-91页 |
| ·各评价层面评价值 | 第91-92页 |
| ·总评价值 | 第92-93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 第七章 湖北省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94-106页 |
| §7.1 湖北省产学研合作的基本现状及问题 | 第94-99页 |
| ·湖北省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条件 | 第94-95页 |
| ·湖北省产学研合作的重点领域 | 第95-97页 |
| ·湖北省产学研合作取得的成效 | 第97-99页 |
| ·湖北省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问题 | 第99页 |
| §7.2 湖北省产学研合作的绩效评价 | 第99-102页 |
| ·总体绩效 | 第99-101页 |
| ·分项指标绩效 | 第101-102页 |
| §7.3 基本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102-104页 |
| ·基本结论 | 第102-103页 |
| ·对策建议 | 第103-104页 |
| §7.4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 第八章 促进中国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建议 | 第106-115页 |
| §8.1 中国产学研合作基本现状评价 | 第106-111页 |
| ·合作主体方面 | 第106-109页 |
| ·运行机制方面 | 第109-110页 |
| ·合作绩效方面 | 第110-111页 |
| §8.2 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建议 | 第111-113页 |
|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 第111页 |
| ·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 第111-112页 |
| ·加快完善运行机制 | 第112-113页 |
| ·健全中介服务体系 | 第113页 |
| ·加强资金投入保障 | 第113页 |
| §8.3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 结束语 | 第115-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5页 |
| 附件1: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影响因素调研问卷 | 第125-126页 |
| 附件2:湖北省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及合作绩效调研问卷 | 第126-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