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尘埃空洞的概述 | 第13-31页 |
| ·引言 | 第13-14页 |
| ·尘埃空洞的实验研究 | 第14-25页 |
| ·国际上关于尘埃空洞的实验研究 | 第14-23页 |
| ·国内关于尘埃空洞的实验研究 | 第23-25页 |
| ·尘埃空洞形成的理论研究 | 第25-29页 |
| ·空洞形成的稳态理论研究 | 第25-27页 |
| ·尘埃空洞形成的演化理论研究 | 第27-29页 |
| ·尘埃空洞形成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 第29-30页 |
| ·尘埃空洞的研究意义 | 第30页 |
| ·本文第二、三章的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 第二章 尘埃空洞形成的数值研究 | 第31-47页 |
| ·背景介绍 | 第31-35页 |
| ·尘埃颗粒的受力 | 第31-34页 |
| ·尘埃空洞演化研究简要回顾 | 第34-35页 |
| ·考虑电离效应的尘埃空洞形成模型 | 第35-37页 |
| ·数值结果 | 第37-46页 |
| ·空洞的形成过程 | 第38-39页 |
| ·电离率阈值 | 第39-40页 |
| ·电离率对演化过程的影响 | 第40-41页 |
| ·空洞尺寸与电离率的关系 | 第41-42页 |
| ·不同电离率下其他物理量分布 | 第42-44页 |
| ·尘埃对流项效应 | 第4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尘埃空洞形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47-61页 |
| ·背景介绍 | 第47-51页 |
| ·尘埃颗粒的带电简介 | 第47-49页 |
|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简介 | 第49-51页 |
| ·鞘层模型 | 第51-52页 |
| ·数值算法简介 | 第52-53页 |
| ·数值结果 | 第53-56页 |
| ·鞘层结构分布 | 第53-56页 |
| ·试验尘埃受力分布 | 第56页 |
| ·空洞形成的MD 模拟 | 第56-60页 |
| ·MD 模拟的有关设定 | 第56-57页 |
| ·MD 模拟结果 | 第57-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四章 极地中层夏季回声现象概述 | 第61-77页 |
| ·引言 | 第61页 |
| ·实验研究概述 | 第61-71页 |
| ·初始观测及基本物理问题 | 第61-63页 |
| ·PMSE 特征 | 第63-66页 |
| ·有关的其他方面观测 | 第66-71页 |
| ·理论研究概述 | 第71-75页 |
| ·湍流理论 | 第72页 |
| ·被包裹的悬浮颗粒散射理论 | 第72-74页 |
| ·颗粒生长反馈理论 | 第74-75页 |
| ·研究意义 | 第75页 |
| ·本文第五、六章的研究内容 | 第75-77页 |
| 第五章 PMSE 层中小尺度等离子体和带电悬浮颗粒的演化研究 | 第77-91页 |
| ·背景介绍 | 第77-78页 |
| ·模型 | 第78-81页 |
| ·数值结果 | 第81-89页 |
| ·参照解 | 第81-83页 |
| ·扰动幅度的影响 | 第83-84页 |
| ·扰动宽度的影响 | 第84-86页 |
| ·悬浮颗粒尺寸的影响 | 第86-88页 |
| ·不同PMSE 高度的影响 | 第88-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 第六章 特殊分布的尘埃云对斜入射电磁波的反射研究 | 第91-109页 |
| ·背景介绍 | 第91页 |
| ·模型 | 第91-101页 |
| ·基本假定 | 第92-93页 |
| ·数学描述 | 第93-95页 |
| ·形式解及边界条件 | 第95-97页 |
| ·算法描述 | 第97-101页 |
| ·数值结果 | 第101-108页 |
| ·反射系数随入射频率的变化关系 | 第103-104页 |
| ·反射系数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 | 第104-105页 |
| ·反射系数随颗粒半径的变化关系 | 第105-107页 |
| ·有关讨论 | 第107-10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09-110页 |
| ·展望 | 第110-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