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表格 | 第12-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0页 |
| ·脉冲式电子自旋共振发展历程 | 第16-18页 |
| ·基于电子自旋的量子计算 | 第18-19页 |
| ·本文结构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电子顺磁共振原理 | 第20-32页 |
| ·静态自旋哈密顿量 | 第20-24页 |
| ·电子自旋塞曼相互作用 | 第20-22页 |
| ·核自旋塞曼相互作用 | 第22页 |
| ·超精细耦合 | 第22页 |
| ·零场分裂 | 第22-23页 |
| ·核四极矩 | 第23页 |
| ·核自旋与核自旋相互作用 | 第23-24页 |
| ·电子自旋1/2 的量子力学描述 | 第24-26页 |
| ·量子比特-Qubit | 第24-26页 |
| ·旋转坐标系 | 第26页 |
| ·Rabi 振荡 | 第26-27页 |
| ·自由感应衰减 | 第27页 |
| ·自旋回波 | 第27-29页 |
| ·高温近似 | 第29页 |
| ·平均哈密顿量理论 | 第29-32页 |
| 第三章 电子顺磁共振谱仪概述 | 第32-42页 |
| ·电磁场系统 | 第32-34页 |
| ·微波桥系统 | 第34-36页 |
| ·发射机 | 第34-35页 |
| ·接收机 | 第35-36页 |
| ·共振腔和调制场系统 | 第36-38页 |
| ·探测系统 | 第38-40页 |
| ·连续波模式 | 第38-40页 |
| ·脉冲模式 | 第40页 |
| ·控制软件与数据处理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X 波段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 | 第42-68页 |
| ·商用X 波段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 | 第42-43页 |
| ·自主研制X 波段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谱仪 | 第43-66页 |
| ·自主研发谱仪之连续波模式 | 第45-49页 |
| ·自主研发谱仪之脉冲模式 | 第49-50页 |
| ·脉冲功能 | 第50-53页 |
| ·新探测模式 | 第53-58页 |
| ·控制软件与数据处理 | 第58-59页 |
| ·连续波实验谱 | 第59-61页 |
| ·脉冲实验谱 | 第61-65页 |
| ·与商用谱仪的比较 | 第65-66页 |
| ·总结和展望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S 波段光探测磁共振谱仪 | 第68-72页 |
| ·光学部分 | 第68-69页 |
| ·微波部分和控制台 | 第69-71页 |
| ·总结和展望 | 第71-72页 |
| 第六章 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在量子计算中的应用 | 第72-102页 |
| ·动力学解耦技术及其应用 | 第72-73页 |
| ·利用动力学解耦技术延长固态体系中电子自旋的相干时间 | 第73-86页 |
| ·γ射线辐照丙二酸单晶样品 | 第73-75页 |
| ·动力学解耦实验 | 第75-76页 |
| ·γ射线辐照丙二酸单晶体系中的各退相干机制 | 第76-83页 |
| ·掺杂磷原子单晶硅样品及动力学解耦实验 | 第83-85页 |
| ·总结和展望 | 第85-86页 |
| ·利用动力学解耦技术保护两体纠缠 | 第86-89页 |
| ·利用动力学解耦技术提高量子测量的性能 | 第89-96页 |
| ·实验方案 | 第90页 |
| ·在金刚石色心体系中观测几何相 | 第90-93页 |
| ·退相干对量子测量的影响 | 第93-95页 |
| ·利用动力学解耦提高量子测量的性能 | 第95-96页 |
| ·室温下实现D-J 算法 | 第96-100页 |
| ·总结和展望 | 第100-102页 |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4-116页 |
| 特邀论文 | 第114页 |
| 已发表论文 | 第114页 |
| 待发表论文 | 第114-115页 |
| 专利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