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惠柱与中国的社会表演学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研究现状和意义 | 第7-9页 |
二、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9-10页 |
第一章 孙惠柱戏剧理论主张及其针对性 | 第10-30页 |
一、存在与发展:社会表演学 | 第10-13页 |
(一) 存在:存在即表演 | 第10-12页 |
(二) 发展: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 第12-13页 |
二、结构与解构——戏剧的叙事性与剧场性特征 | 第13-23页 |
(一) 一道“第四堵墙”——戏剧的叙事性结构 | 第14-18页 |
(二) 另一道“第四堵墙”——戏剧的剧场性结构 | 第18-23页 |
三、交流与质疑——跨文化戏剧研究 | 第23-30页 |
(一) 质疑:《狮子王》的野心 | 第23-28页 |
(二) 交流:“色拉盘”?“大熔炉”?还是其他?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孙惠柱的戏剧创作 | 第30-44页 |
一、剧本创作 | 第30-38页 |
(一) 《挂在墙上的老B》 | 第30-33页 |
(二) 《中国梦》 | 第33-38页 |
二、戏剧改编 | 第38-44页 |
(一) 《心比天高》 | 第38-40页 |
(二) 《朱丽小姐》 | 第40-42页 |
(三) 《王者俄狄》、《神仙与好女人》以及其他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孙惠柱的戏剧成就对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启示 | 第44-52页 |
一、孙惠柱戏剧理论建构的特色和影响 | 第44-48页 |
(一)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学科 | 第44-46页 |
(二) 探索戏剧结构的新角度 | 第46-47页 |
(三) 思考文化碰撞的新途径 | 第47-48页 |
二、戏剧作品的影响 | 第48-49页 |
(一) 引领中国戏剧风格转型的探路者 | 第48页 |
(二) 探讨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实验者 | 第48-49页 |
三、中国戏剧发展新思路 | 第49-52页 |
(一) 分众传播与多种市场运作模式的结合 | 第49-50页 |
(二) 戏曲艺术与中国话剧的未来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注释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