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1-16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12页 |
二、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概述 | 第13-14页 |
四、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一) 前现代、现代、后现代 | 第14页 |
(二) 古典美学、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 | 第14-15页 |
(三) 日常生活、日常性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古典美学时期的美论与生活的关系及演变 | 第16-26页 |
第一节 本体论美论:艺术、美与生活之间的混沌不分 | 第16-19页 |
一、 西方早期的美论与生活之关系的变迁 | 第16-18页 |
二、 神学本体论美论对感性美的提升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认识论美论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及演变 | 第19-26页 |
一、 美与感性的初步结合 | 第19-21页 |
二、 德国古典美学对感性的抽象化 | 第21-22页 |
三、 十九世纪前期的美学思想与日常生活关系的演变 | 第22-26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社会实践的重视 | 第22-25页 |
(二) “美是生活”的初次提出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现代美学与日常生活关系的渐变与发展 | 第26-40页 |
第一节 美学和艺术对日常生活的远离与救赎 | 第26-30页 |
一、 唯美主义运动: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分裂 | 第27页 |
二、 现代主义美学:艺术摒弃日常生活 | 第27-28页 |
三、 俄国形式主义:艺术对日常生活的陌生化 | 第28-29页 |
四、 艺术对日常生活的批判与救赎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审美现代性视域下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 第30-40页 |
一、 列斐伏尔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初步发展 | 第31-36页 |
(一) 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的界定 | 第33页 |
(二) 日常生活的解放策略: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 第33-35页 |
(三) 现代性批判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第35-36页 |
二、 日常生活理论的全面阐释与艺术向日常生活领域的扩展 | 第36-40页 |
第三章 后现代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再次融合 | 第40-66页 |
第一节 鸿沟的跨越——先锋派对日常生活的组织与融合 | 第40-44页 |
一、 先锋派的复杂性 | 第40-41页 |
二、 先锋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融合 | 第41-44页 |
(一) 先锋派的反现代艺术策略 | 第42-43页 |
(二) 先锋派对日常生活的组织与融合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消费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 第44-53页 |
一、 消费社会中的审美文化与日常生活 | 第45-47页 |
(一) 审美文化的内涵与主要特征 | 第45页 |
(二) 审美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交融 | 第45-47页 |
二、 “仿像”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 第47-50页 |
(一) 消费社会与“仿像”的全面蔓延 | 第47-48页 |
(二) “仿像”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 第48-50页 |
三、 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 第50-53页 |
(一)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具体内涵与表现 | 第50-51页 |
(二) 后现代性体验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 第51-52页 |
(三)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审美化 | 第52-53页 |
第三节 韦尔施与美学的重构 | 第53-58页 |
一、 审美概念的多重解析 | 第53-54页 |
二、 “审美化”过程与日常生活 | 第54-56页 |
(一) 审美化的两个维度和四个层面 | 第54-55页 |
(二)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批判与评述 | 第55页 |
(三) 审美化中的盲点文化与日常生活 | 第55-56页 |
三、 走向美学的重构 | 第56-58页 |
(一) 超越美学的美学 | 第56-57页 |
(二) 美学与生活的深度结合——伦理/美学 | 第57-58页 |
第四节 实用主义美学与日常生活的深度结合 | 第58-66页 |
一、 审美回归经验领域 | 第59-60页 |
二、 罗蒂与生活的美学化 | 第60-61页 |
三、 美学与日常生活的深度结合——身体美学 | 第61-66页 |
(一) 审美和伦理在生活领域中的交融 | 第61-62页 |
(二) 美学与日常生活的深度结合——身体美学 | 第62-66页 |
结语:日常生活美学的悄然兴起与蓬勃发展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