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4页 |
| 一、 环境犯罪概况 | 第14-21页 |
| (一) 环境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 第14-16页 |
| 1. 环境犯罪的概念 | 第14-15页 |
| 2. 环境犯罪的特征 | 第15-16页 |
| (二) 环境犯罪的立法背景 | 第16-17页 |
| (三) 我国环境犯罪的刑法立法情况 | 第17-21页 |
| 1. 刑法立法理念 | 第17-18页 |
| 2. 刑法立法模式 | 第18页 |
| 3. 刑罚种类的适用特点 | 第18-19页 |
| 4. 刑罚力度 | 第19-21页 |
| 二、 环境犯罪的构成特征分析 | 第21-26页 |
| (一) 环境犯罪的客体特征 | 第21-22页 |
| (二) 环境犯罪的客观特征 | 第22-24页 |
| 1. 环境犯罪的危害行为 | 第22-23页 |
| 2. 环境犯罪的既遂形态 | 第23页 |
| 3. 环境犯罪的因果关系 | 第23-24页 |
| (三) 环境犯罪的主体特征 | 第24-25页 |
| 1. 自然人环境犯罪主体 | 第24页 |
| 2. 单位环境犯罪主体 | 第24-25页 |
| (四) 环境犯罪的主观特征 | 第25-26页 |
| 三、 国外的环境刑法立法考察 | 第26-38页 |
| (一) 大陆法系国家 | 第26-31页 |
| 1. 德国 | 第26-28页 |
| 2. 日本 | 第28-31页 |
| (二) 英美法系国家 | 第31-36页 |
| 1. 英国 | 第31-34页 |
| 2. 美国 | 第34-36页 |
| (三) 国外环境刑法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38页 |
| 四、 我国环境犯罪的刑法立法缺陷及完善 | 第38-49页 |
| (一) 我国刑法关于环境犯罪的立法缺陷分析 | 第38-42页 |
| 1. 刑法立法理念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 2. 未能集中反映环境犯罪侵害的客体 | 第39页 |
| 3. 定罪标准过高,缺乏环境犯罪危险犯的设置 | 第39-40页 |
| 4. 罪名规制范围较窄 | 第40页 |
| 5. 严格责任制度的缺失 | 第40页 |
| 6. 罚金刑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 第40-41页 |
| 7. 未能确立资格刑在环境犯罪刑罚体系中的应有地位 | 第41-42页 |
| 8. 缺乏非刑罚措施的配合适用 | 第42页 |
| (二) 我国环境犯罪的刑法立法完善 | 第42-49页 |
| 1. 分则体系中,环境犯罪独立成章 | 第42-44页 |
| 2. 增加环境犯罪危险犯的规定 | 第44页 |
| 3. 适度引入严格责任制度 | 第44-46页 |
| 4. 扩大环境刑法的规制范围 | 第46页 |
| 5. 环境犯罪财产刑的完善 | 第46-47页 |
| 6. 环境犯罪资格刑的完善 | 第47页 |
| 7. 环境犯罪非刑罚措施的完善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附录 | 第53-55页 |
| 后记 | 第55-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