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5页 |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 前言 | 第16-20页 |
| 第一部分 炎琥宁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 | 第20-36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0页 |
| ·仪器 | 第20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20页 |
| ·实验动物 | 第20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0页 |
| ·肠循环液中酚红浓度测定方法学考察 | 第20-21页 |
| ·肠循环液中炎琥宁的含量测定 | 第21-22页 |
| ·炎琥宁浓度对肠吸收的影响 | 第22页 |
| ·大鼠肠道各区肠吸收情况的影响 | 第22页 |
| 3 结果 | 第22-35页 |
| ·检测波长的确定结果 | 第22-23页 |
| ·肠循环液中酚红浓度的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 | 第23-25页 |
| ·肠循环液中炎琥宁的含量测定 | 第25-28页 |
| ·大鼠在体肠吸收实验结果 | 第28-35页 |
| 4 讨论 | 第35-36页 |
| 第二部分 挤出滚圆法制备炎琥宁肠溶微丸 | 第36-59页 |
| 1 仪器与材料 | 第36-37页 |
| ·仪器 | 第36-37页 |
| ·材料 | 第37页 |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7-56页 |
| ·炎琥宁肠溶微丸释放度测定方法学研究 | 第37-43页 |
| ·释放度测定方法的确定 | 第43页 |
| ·炎琥宁含量测定的方法学研究 | 第43-46页 |
| ·微丸的制备工艺 | 第46-47页 |
| ·处方因素考察 | 第47-49页 |
| ·工艺的单因素考察 | 第49-51页 |
| ·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 | 第51-52页 |
| ·肠溶包衣对微丸质量的影响 | 第52-55页 |
| ·重现性试验 | 第55-56页 |
| 3 讨论 | 第56-59页 |
| 第三部分 炎琥宁肠溶微丸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初步研究 | 第59-73页 |
| 1. 仪器与材料 | 第59-60页 |
| ·仪器 | 第59-60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60页 |
| ·实验动物 | 第60页 |
| 2. 方法与结果 | 第60-71页 |
| ·大鼠血浆中炎琥宁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60-64页 |
| ·包衣微丸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的测定 | 第64-65页 |
| ·大鼠小肠内容物中炎琥宁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65-69页 |
| ·包衣微丸在大鼠消化道内分布的测定 | 第69页 |
| ·微丸在大鼠小肠内容物中的含药量 | 第69-71页 |
| 3. 讨论 | 第71-73页 |
| 全文结论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