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P的综合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数字化、IP化是有线电视发展的趋势 | 第10-11页 |
·有线电视前端简介 | 第11-12页 |
·传统的有线电视前端和IP有线电视前端的比较 | 第12-13页 |
·本文的写作背景 | 第13-14页 |
·常州市基于IP的一体化前端服务综合平台设计概述 | 第14页 |
·主要内容及篇章结构 | 第14-16页 |
2 IP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16-26页 |
·MPEG数字编码技术 | 第16-18页 |
·MPEG-2编码原理 | 第18-19页 |
·去除视频图像的空间冗余信息 | 第18页 |
·去除视频图像的时间冗余信息 | 第18-19页 |
·MPEG OVER IP技术 | 第19-20页 |
·MPEG-2中的PSI信息和SI信息 | 第20-21页 |
·MPEG-2中的PSI信息 | 第20页 |
·MPEG-2中的SI信息 | 第20-21页 |
·数字电视的复用技术 | 第21-22页 |
·数字电视的条件接收 | 第22-24页 |
·CAS系统工作原理 | 第22页 |
·同密和多密 | 第22-24页 |
·CAS系统关键技术 | 第24页 |
·用户管理系统 | 第24-26页 |
3 常州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26-38页 |
·总体技术要求 | 第26页 |
·设计原则 | 第26-27页 |
·业务需求和节目安排 | 第27-29页 |
·建设依据 | 第29-30页 |
·主要设备的选型要求 | 第30-35页 |
·卫星接收设备 | 第30-31页 |
·编码器 | 第31-32页 |
·接口适配器 | 第32页 |
·多路复用器 | 第32-33页 |
·加扰器 | 第33页 |
·CA系统 | 第33-35页 |
·QAM调制器 | 第35页 |
·ASI切换矩阵 | 第35页 |
·频道规划 | 第35-37页 |
·频道列表显示机制 | 第37-38页 |
4 常州数字电视前端设计方案 | 第38-67页 |
·常州数字电视前端各组成部分 | 第38-43页 |
·信号源部分 | 第38页 |
·信号处理部分 | 第38-40页 |
·信号输出部分 | 第40-42页 |
·县平台数字电视前端信号处理系统 | 第42-43页 |
·系统的备份设计 | 第43-45页 |
·核心设备冗余 | 第43-44页 |
·节目源备份及调度 | 第44-45页 |
·数字电视业务系统 | 第45-63页 |
·EPG部分 | 第45-47页 |
·CA系统部分 | 第47-49页 |
·数据广播部分 | 第49-51页 |
·NVOD系统部分 | 第51-53页 |
·用户管理系统部分 | 第53-55页 |
·LOADER系统部分 | 第55-56页 |
·DASS前端播发平系统部分 | 第56-58页 |
·CMIS系统部分 | 第58-61页 |
·互动电视系统 | 第61-63页 |
·网络安全 | 第63-65页 |
·时钟同步 | 第65-67页 |
5 前端安播系统的设计 | 第67-83页 |
·数字电视系统测量 | 第67-73页 |
·卫星信号指标 | 第67页 |
·TS码流指标 | 第67-70页 |
·DVB-C系统指标 | 第70-71页 |
·IP媒体传输质量指标 | 第71-72页 |
·数字电视图像内容的测量 | 第72-73页 |
·安播系统总体技术目标 | 第73页 |
·安播系统建设方案 | 第73-75页 |
·系统的功能分析 | 第75-83页 |
·安播系统功能概述 | 第75-76页 |
·卫星信号监测系统 | 第76-77页 |
·码流监测系统 | 第77-78页 |
·大网输出信号的QAM监测 | 第78-79页 |
·安播系统的设备监测 | 第79-82页 |
·安播系统的特点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