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s | 第5-9页 |
第一部分 引言 | 第9-2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0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0-19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五、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21-24页 |
第二部分 我国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惩处制度相关概念阐释及理论论要 | 第24-32页 |
一、 相关概念阐释 | 第24-27页 |
(一) 高等学校 | 第24页 |
(二)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及其表现 | 第24-25页 |
1.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 | 第24-25页 |
2.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 | 第25页 |
(三) 制度与学术制度 | 第25-27页 |
1. 制度 | 第25-26页 |
2. 学术制度 | 第26-27页 |
(四) 惩处制度 | 第27页 |
二、 相关理论论要 | 第27-32页 |
(一) 合理惩罚理论 | 第28-29页 |
(二) 程序正义理论 | 第29-30页 |
(三) 教育管理理论 | 第30-32页 |
第三部分 我国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惩处制度考察 | 第32-49页 |
一、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惩处制度总体状况分析 | 第32-37页 |
(一) 历史沿革 | 第32-34页 |
(二) 制定状况 | 第34-37页 |
(三) 基本特征 | 第37页 |
二、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惩处制度的困境 | 第37-46页 |
(一) 学生学术不端行为认定的桎梏 | 第37-40页 |
1. 界定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范围过于狭窄 | 第38-39页 |
2. 认定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机构不一,程序不完善 | 第39-40页 |
(二) 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惩处的障碍 | 第40-44页 |
1. 制度中的惩处主体不合理 | 第41-42页 |
2. 惩处力度不统一,标准不一致 | 第42-44页 |
(三) 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救济的不足 | 第44-46页 |
1. 学生受处分后的救济制度不够完善 | 第44-45页 |
2. 部分样本中缺乏救济制度 | 第45-46页 |
三、 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惩处制度存在困境的原因检视 | 第46-49页 |
(一) 理论界对该制度的理论研究程度不够 | 第46-47页 |
(二) 制度制定者对该制度的掌握有缺陷 | 第47-48页 |
(三) 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对该制度的监督与指导 | 第48-49页 |
第四部分 完善我国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惩处制度的可行性对策 | 第49-61页 |
一、 美国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惩处制度的参鉴 | 第49-51页 |
二、 完善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惩处制度的基本思路 | 第51-54页 |
(一) 学校决策者要加强对该制度的理论研究 | 第51-52页 |
(二) 学校决策者要规范该制度的形式与内容 | 第52-54页 |
三、 我国高校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惩处制度文本的初步重构 | 第54-61页 |
(一)惩处制度文本重构的标准 | 第54-56页 |
(二)惩处制度文本的重构 | 第56-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个人简历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