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22页 |
·概念界定 | 第12-16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相关理论支持 | 第16-18页 |
·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2 研究设计 | 第22-24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3 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及恋爱婚姻家庭道德现状分析 | 第24-36页 |
·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 第24-26页 |
·年龄趋势呈低龄化 | 第24页 |
·教育水平显著性提高 | 第24页 |
·女性农民工数量增加 | 第24-25页 |
·未婚人数居高不下 | 第25页 |
·工作环境满意程度增加 | 第25-26页 |
·新生代农民工恋爱婚姻家庭道德现状分析 | 第26-36页 |
·婚姻关系表面基本稳定 | 第27-28页 |
·保持着落后陈旧的生育观 | 第28-29页 |
·未婚同居的可接受性和对婚外性行为态度的缓和 | 第29-30页 |
·夫妻权力趋于平等但仍有差距 | 第30-31页 |
·家庭暴力时有发生 | 第31-32页 |
·赡养老人知行矛盾 | 第32-33页 |
·面对离婚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冲突 | 第33-36页 |
4 新生代农民工恋爱婚姻家庭道德问题归因 | 第36-42页 |
·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教育能力较低 | 第36-37页 |
·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质相对较低 | 第36页 |
·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相对比较保守 | 第36-37页 |
·新生代农民工的惰性心理较强 | 第37页 |
·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环境的改变 | 第37页 |
·城市社区家庭道德教育跟进缓慢 | 第37-38页 |
·城市社区没有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强烈的归属氛围 | 第37-38页 |
·城市社区对新生代农民工家庭道德教育的滞后性 | 第38页 |
·用人单位家庭道德教育滞后 | 第38-39页 |
·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 | 第39页 |
·政府制度方面的欠缺 | 第39-42页 |
·城乡对立的户籍管理制度 | 第39-40页 |
·媒体报道的缺失 | 第40-42页 |
5 新生代农民工恋爱婚姻家庭道德建设的建议 | 第42-52页 |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道德修养的自我教育 | 第42-43页 |
·批评与自我批评 | 第43页 |
·慎独 | 第43页 |
·开展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 | 第43-45页 |
·注意发挥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 | 第44-45页 |
·注意家庭道德评价和道德氛围 | 第45页 |
·学校加强家庭道德教育 | 第45-46页 |
·教育者以身示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 第45-46页 |
·课堂形式与非课堂形式家庭道德教育结合 | 第46页 |
·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的设置 | 第46页 |
·利用社区扩宽家庭教育的新渠道 | 第46-48页 |
·发挥社区的家庭教育作用 | 第47页 |
·发挥社区的服务和疏导功能 | 第47-48页 |
·用人单位积极开展家庭美德教育 | 第48-49页 |
·发挥用人单位家庭道德教育的主体作用 | 第48页 |
·发挥用人单位家庭道德教育的激励作用 | 第48-49页 |
·发挥政府的后续保障作用 | 第49-52页 |
·改善不利的政策制度 | 第49-50页 |
·完善各项保障措施 | 第50页 |
·发挥媒介的正确宣传作用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A | 第56-59页 |
附录 B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