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9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9页 |
1.2 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的研究概述 | 第19-22页 |
1.3 丙烯腈生产废水处理的研究概述 | 第22-23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丙烯腈精制废水的蒸发工艺模拟研究 | 第25-57页 |
2.1 丙烯腈精制废水的说明 | 第25-29页 |
2.1.1 废水来源 | 第25-26页 |
2.1.2 废水成分 | 第26-27页 |
2.1.3 废水性质分析 | 第27-29页 |
2.2 Aspen plus中蒸发工艺模拟 | 第29-38页 |
2.2.1 蒸发的基本原理 | 第29-30页 |
2.2.2 工艺流程计算模型 | 第30-37页 |
2.2.3 物性方法选择 | 第37-38页 |
2.2.4 收敛方法选择 | 第38页 |
2.3 多效蒸发系统建立与性能分析 | 第38-47页 |
2.3.1 四效蒸发系统建立与性能分析 | 第38-41页 |
2.3.2 三效蒸发系统建立与性能分析 | 第41-43页 |
2.3.3 两效和单效蒸发系统建立与性能分析 | 第43-47页 |
2.4 机械式蒸汽再压缩系统性能分析 | 第47-55页 |
2.4.1 机械式蒸汽再压缩技术基本原理 | 第47-49页 |
2.4.2 机械式蒸汽再压缩系统建立 | 第49页 |
2.4.3 机械式蒸汽再压缩系统性能分析 | 第49-55页 |
2.4.3.1 压缩比对制热能效比影响 | 第50页 |
2.4.3.2 压缩比对换热面积影响 | 第50-51页 |
2.4.3.3 压缩比对压缩机功耗影响 | 第51-52页 |
2.4.3.4 操作压力对制热能效比影响 | 第52-53页 |
2.4.3.5 压缩比对补充水量影响 | 第53-54页 |
2.4.3.6 蒸发温度对换热面积影响 | 第54页 |
2.4.3.7 对数平均温差对总比传热面积、压缩机比功耗影响 | 第54-5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机械式蒸汽再压缩系统中气液分离器设计分析 | 第57-79页 |
3.1 常见气液分离技术、设备及设备类型选定 | 第57-61页 |
3.1.1 常见气液分离技术、设备 | 第57-61页 |
3.1.2 设备类型选定 | 第61页 |
3.2 管柱式气液分离器原理 | 第61-63页 |
3.3 管柱式气液分离器设计 | 第63-66页 |
3.3.1 分离器入口管直径 | 第63-64页 |
3.3.2 分离器直径 | 第64页 |
3.3.3 分离器柱体高度 | 第64-66页 |
3.3.3.1 液滴区和气泡区 | 第64-65页 |
3.3.3.2 漩涡区 | 第65页 |
3.3.3.3 入口分流区 | 第65-66页 |
3.4 管柱式气液分离器CFD模拟 | 第66-70页 |
3.4.1 管柱式气液分离器模型的建立 | 第66-68页 |
3.4.2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验证 | 第68-69页 |
3.4.3 模型选择 | 第69-70页 |
3.4.4 物性参数及边界条件 | 第70页 |
3.5 管柱式气液分离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70-78页 |
3.5.1 溢流管与底流管直径的影响 | 第70-73页 |
3.5.2 单双入口对分离性能影响 | 第73-75页 |
3.5.3 柱体直径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75-76页 |
3.5.4 柱体高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76-7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机械式蒸汽再压缩系统的工程化设计 | 第79-87页 |
4.1 物料衡算与能量衡算 | 第79-82页 |
4.2 设备参数设计 | 第82-85页 |
4.2.1 循环泵 | 第82-83页 |
4.2.2 蒸汽压缩机 | 第83-84页 |
4.2.3 储罐 | 第84页 |
4.2.4 真空系统 | 第84-85页 |
4.3 系统设备集成 | 第85-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5.1 结论 | 第87-88页 |
5.2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 | 第95-97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97-98页 |
附件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