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eviations | 第1-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40页 |
| 一.生长素(Auxin)的主要研究进展 | 第12-25页 |
| 1.Auxin的合成 | 第13-14页 |
| 2.Auxin的分布 | 第14-15页 |
| 3.Auxin极性运输(PAT) | 第15-20页 |
| ·PAT的机理——化学渗透学说 | 第15-16页 |
| ·PAT的运输载体 | 第16-18页 |
| ·影响Auxin运输载体极性定位的因素 | 第18-19页 |
| ·运输载体的循环 | 第19页 |
| ·Auxin运输抑制剂 | 第19-20页 |
| 4.Auxin的信号通路 | 第20-23页 |
| ·Auxin诱导的基因表达 | 第20-21页 |
| ·Auxin的响应因子 | 第21-23页 |
| 5.Auxin的受体 | 第23-25页 |
| 二.赤霉素(GA)的主要研究进展 | 第25-30页 |
| 1.GA的生成 | 第25-26页 |
| 2.GA的生成调控 | 第26-27页 |
| 3.GA的信号通路 | 第27-29页 |
| 4.GA的受体 | 第29-30页 |
| 三.Auxin和GA的相互作用 | 第30-32页 |
| 四.细胞分裂素(CTKs)的主要研究进展 | 第32-37页 |
| 1.CTKs的生成与代谢 | 第32-34页 |
| 2.CTKs信号通路—双元信号系统 | 第34-37页 |
| 五.Auxin和CTKs的相互作用 | 第37-38页 |
| 六.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8-4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0-48页 |
| 一.材料 | 第40页 |
| 1.植物材料 | 第40页 |
| 2.化学试剂 | 第40页 |
| 二.方法 | 第40-48页 |
| 1.植物的平皿培养与人工种植 | 第40-41页 |
| 2.纯杂合鉴定 | 第41-43页 |
| 3.GUS染色 | 第43-44页 |
| 4.半薄切片 | 第44-48页 |
| 实验结果 | 第48-61页 |
| 1.Auxin与其它植物激素的特异协同作用 | 第48-49页 |
| 2.FACP体系下Auxin/GA特异协同作用控制拟南芥莲座叶非基生 | 第49-52页 |
| 3.PAT对于Auxin/GA的这种协同作用具有时间效应 | 第52-53页 |
| 4.Auxin/GA相关突变体可以影响这种相互作用 | 第53-54页 |
| 5.GA增加了茎基部Auxin的水平 | 第54-57页 |
| 6.维管束发育改变 | 第57页 |
| 7.Auxin/CTKs的协同作用控制拟南芥根变粗变绿 | 第57-59页 |
| 8.Auxin/CTKs的协同作用控制拟南芥根变粗变绿的特异性 | 第59页 |
| 9.PAT对于Auxin/CTKs的这种协同作用不具有时间效应 | 第59-60页 |
| 10.Auxin/CTKs的这种协同作用具有剂量效应 | 第60-61页 |
| 结果讨论 | 第61-66页 |
| 1.FACP体系下Auxin/GA的相互作用 | 第61页 |
| 2.FACP体系下Auxin/GA相互作用的特异性 | 第61-62页 |
| 3.PAT对于FACP体系下Auxin/GA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 第62页 |
| 4.FACP体系下导致莲座叶非基生的可能机理 | 第62-63页 |
| 5.FACP体系下Auxin/CTKs的相互作用 | 第63页 |
| 6.FACP体系下Auxin/CTKs相互作用的特异性 | 第63-64页 |
| 7.PAT对于该体系下Auxin/CTKs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 第64页 |
| 8.在这个体系下不同浓度比例Auxin/CTKs的不同作用效应 | 第64页 |
| 9.小结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81页 |
| 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