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县鼓子秧歌的考察与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5页 |
|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9-10页 |
| 二 研究成果综述 | 第10-12页 |
| 三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 第一章 济阳县鼓子秧歌概述 | 第15-22页 |
| 第一节 济阳鼓子秧歌的生态环境 | 第15-17页 |
| 一 自然地理环境 | 第15-16页 |
| 二 社会文化环境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济阳鼓子秧歌的源流探索 | 第17-22页 |
| 一 鼓子秧歌的历史发展轨迹 | 第17-19页 |
| 二 关于济阳鼓子秧歌起源的各种传说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济阳县鼓子秧歌的田野考察 | 第22-46页 |
| 第一节 济阳鼓子秧歌的流派特征 | 第22-27页 |
| 一 舒展飘逸——流河村的“老慢板” | 第22-24页 |
| 二 矫健潇洒——司家坊村的“快板” | 第24-26页 |
| 三 诙谐幽默——金李村的“小伞”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济阳鼓子秧歌的表演形态 | 第27-46页 |
| 一 慢板、快板、小伞的形态比较 | 第27-32页 |
| 二 舞蹈形态分析 | 第32-42页 |
| 三 表演程式结构 | 第42-43页 |
| 四 打击乐器伴奏 | 第43-46页 |
| 第三章 济阳县鼓子秧歌的文化解读 | 第46-57页 |
| 第一节 道具、服饰在舞蹈中的象征意义 | 第46-49页 |
| 一 道具 | 第46-48页 |
| 二 服饰 | 第48-49页 |
| 第二节 作为抽象艺术符号的场图 | 第49-54页 |
| 一 济阳鼓子秧歌的场图名称 | 第50-53页 |
| 二 场图体现的哲学思想 | 第53-54页 |
| 第三节 济阳鼓子秧歌蕴含的和谐意识 | 第54-57页 |
| 一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 第54-55页 |
| 二 人际关系的和谐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济阳县鼓子秧歌的传承与保护 | 第57-64页 |
| 第一节 济阳鼓子秧歌的价值 | 第57-59页 |
| 一 文化价值 | 第57页 |
| 二 社会价值 | 第57-58页 |
| 三 艺术价值 | 第58-59页 |
| 第二节 济阳鼓子秧歌传承保护的反思 | 第59-64页 |
| 一 济阳鼓子秧歌非遗保护的不足 | 第59-60页 |
| 二 济阳鼓子秧歌的保护对策 | 第60-64页 |
| 结语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