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5页 |
一、 选题的来源 | 第7-8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8页 |
(二)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8-9页 |
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 | 第9-11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口调节的思想 | 第9-10页 |
(二) 列宁、斯大林关于人口调节的思想 | 第10-11页 |
四、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五、 研究资料及方法 | 第12-13页 |
六、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新中国生育政策的形成 | 第15-30页 |
一、 我国生育政策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一) “两种生产”理论 | 第15-17页 |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二、 我国现行生育政策的形成 | 第18-28页 |
(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育政策 | 第19-22页 |
(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 | 第22-23页 |
(三)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 | 第23-28页 |
(四) 生育政策的法制化建设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我国生育政策的评估 | 第30-54页 |
一、 我国生育政策的积极作用 | 第30-36页 |
(一) 人口增长的幅度下降 | 第30-32页 |
(二) 加快了我国人口转变的速度 | 第32-35页 |
(三)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 第35-36页 |
二、 我国生育政策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36-53页 |
(一) 加速了我国老龄化的速度,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36-40页 |
(二) 造成了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 第40-45页 |
(三) 造成生育权利的不平等,减缓了人口素质的提高 | 第45-47页 |
(四) 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加大了社会风险 | 第47-50页 |
(五) 计划生育工作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 | 第54-72页 |
一、 调整的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 | 第54-57页 |
二、 调整的经验参考 | 第57-63页 |
(一) 国外成功经验及启示 | 第57-61页 |
(二) 国内成功经验的启示 | 第61-63页 |
三、 调整的原则 | 第63-67页 |
四、 调整的具体方案 | 第67-68页 |
五、 调整后的效果展望 | 第68-70页 |
(一) 逐步放开二胎政策不会造成人口数量的反弹 | 第68-69页 |
(二) 实施二胎政策的人口变动趋势预测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