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税收体系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研究--以对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分析为主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序言 | 第12-24页 |
一、学术史的回顾 | 第12-19页 |
二、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第19-20页 |
三、本文的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四、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2-24页 |
上编 | 第24-69页 |
第一章 租庸调制及其配套体系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 | 第25-43页 |
一、租庸调制与社会现实的脱节 | 第25-31页 |
1. 官僚贵族广占田亩却不纳租庸调 | 第25-27页 |
2. 租庸调纳税主体均田农户之间的实际税负不均 | 第27-30页 |
3. 租庸调制的税率僵化以及长期不调整 | 第30-31页 |
二、租庸调制与其他社会制度的不协调 | 第31-43页 |
1. 户籍制度的配合 | 第31-35页 |
2. 乡里邻保制度的配合 | 第35-43页 |
第二章 配套制度的废坏对租庸调制的瓦解 | 第43-55页 |
一、均田制的崩坏及其对租庸调制的瓦解 | 第44-49页 |
二、户籍制度的废弛及其对租庸调制的危害 | 第49-55页 |
第三章 逃税避役等不法行为对租庸调制的危害和瓦解 | 第55-69页 |
一、唐代租庸调制的免税漏洞下的逃避税 | 第57-67页 |
1. 官僚贵族阶层的逃避税 | 第57-60页 |
2. 利用道观寺院等特殊阶层免纳课役特权的行为 | 第60-64页 |
3. 均田农户的逃税避役行为 | 第64-67页 |
二、唐代租庸调制下的逃避税问题分析 | 第67-69页 |
1. 税收法律方面的原因 | 第67页 |
2. 社会体制的原因 | 第67-69页 |
下编 | 第69-132页 |
第四章 两税法的税率缺陷 | 第71-83页 |
一、两税法的税率不均 | 第71-77页 |
1. 全国各地不同州府之间税负轻重不均 | 第72-74页 |
2. 同一道内的各州府之间税负也轻重不均 | 第74-77页 |
二、两税的税率税负轻重不均产生的原因 | 第77-80页 |
1. 历史遗留并且予以了法制化 | 第77-79页 |
2. 两税定额与两税三分制之间的矛盾 | 第79-80页 |
三、两税法税负税率不均引发的问题及弊端 | 第80-83页 |
第五章 两税法税收回馈体系的不完善 | 第83-95页 |
一、蠲免制度体系的缺陷 | 第83-86页 |
1. 蠲免制度的规定欠完整 | 第83-85页 |
2. 蠲免权力的过分下放 | 第85-86页 |
二、赈灾储备体系的不完善 | 第86-90页 |
1. 义仓的由来及转化 | 第87-88页 |
2. 常平仓的由来及转化 | 第88-90页 |
三、蠲免、赈灾等回馈体系的实际运行状况 | 第90-95页 |
1. 回馈体系可能具有务虚性 | 第90-93页 |
2. 受官员的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 | 第93-95页 |
第六章 商品经济规律对两税法税收货币化的影响 | 第95-113页 |
一、唐代中期的钱荒问题及原因 | 第95-98页 |
1. 国家铸币数量的不足 | 第95-96页 |
2.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 第96-97页 |
3. 货币的流通不畅 | 第97-98页 |
二、钱重物轻下两税法的纳税负担加重 | 第98-105页 |
三、钱重物轻下两税法纳税户负担加重的税制原因 | 第105-109页 |
四、唐代估法的运作及其弊端 | 第109-113页 |
第四章 两税法实际执行过程中的弊端 | 第113-132页 |
一、统治者对两税法税制的破坏 | 第113-118页 |
1. 两税主要内容的增加 | 第114-115页 |
2. 两税次要内容的增加 | 第115-116页 |
3. 其他苛捐杂税的增加 | 第116-118页 |
二、地方政府在两税法具体实施中的问题 | 第118-132页 |
1. 地方政府长期不调整户等 | 第120-124页 |
2. 地方政府长期不审核田亩 | 第124-126页 |
3. 地方政府不作为的原因 | 第126-132页 |
结语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5-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