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园林艺术论文

名象何曾定可稽,毕竟同归天一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命名与分类及其审美境域研究

论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绪论第9-45页
 一、 问题与思考第9-31页
  1、文以载道:传统建筑命名归类“没有定制可循”的现象第9-18页
  2、大哉居乎:中国传统对建筑的高度重视及深刻认识第18-23页
  3、他山之石:中国古学语境下的西方理论参照第23-31页
 二、 研究价值第31-34页
  1、从传统建筑命名与分类思想展现中国建筑之道第31-32页
  2、对研究视野的拓展第32-33页
  3、对建筑创作的启示第33-34页
 三、 已有主要相关研究综述第34-38页
  1、建筑学范畴第34-36页
  2、其他人文学科范畴及自然科学范畴第36-38页
 四、 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第38-42页
  1、研究思路与方法第38-40页
  2、论文结构第40-42页
 五、 本论文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及未尽事宜第42-45页
  1、主要创新内容第42-43页
  2、未尽事宜第43-45页
第一章 “语言”中的园林之居第45-83页
 第一节 语言中的精神栖居第46-61页
  一、 题檐到处频:无处不在的中国古代语言符号第46-53页
  二、 一斋一室率与名,触绪摛吟切已考:为语言充盈的园林世界第53-61页
 第二节 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审美化、伦理化的价值追求第61-83页
  一、 汉语的实用理性第61-65页
  二、 蕴之始无形,发之斯有象:诗性思维第65-70页
  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感文化第70-73页
  四、 伦理自觉第73-83页
第二章 命“名”:“存在”的前提第83-109页
 第一节 识别名物,通彻雅俗:命“名”渊薮第84-98页
  一、 必也正名乎:重名第86-89页
  二、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传统思想中关于名实的哲辩第89-94页
  三、 用岂能离体,实亦虚之伍:名辩思想的深远影响第94-98页
   1、水虚冰实名如紊,转语问谁可著能:对“超越性”的开启第94-95页
   2、选字题轩斋,喻表情与景:从“名实”到“言意”的贯通第95-98页
 第二节 斋蕴真乎真蕴斋,个中著句费安排:园林建筑的命名体系第98-109页
  一、 缀景不妨各与名,一邱一壑殊情形: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命名方式与“再现”机制第98-100页
  二、 虚者为亭,曲者为廊:建筑之类型命名与空间涵意第100-103页
  三、 苍崖秀入云容翠,择胜为堂号翠云:“题名”与“类名”的虚实互动关系第103-105页
  四、 安名立字各无同:命名的伦理特质第105-109页
第三章 分“类”—意义的起点第109-178页
 第一节 传统分类概述第110-139页
  一、 分“类”观念第110-114页
   1、“类”与类型第110-112页
   2、分类的重要意义第112-114页
  二、 本乎天地,各从其类—中国传统分“类”思维钩沉第114-139页
   1. “阴”、“阳”对万物性状的朴素分类第114-115页
   2. 《周易》符号系统体现的分类思想第115-119页
   3. “五行”体系的分类思想第119-122页
   4. 先秦诸子思想中的分类观念第122-123页
   5. 《尔雅》体现的分类思想第123-124页
   6. 《说文》的分类思想第124-126页
   7. 中国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观念第126-128页
   8. 古代类书中的建筑分类思想第128-132页
   9. 由古及今相关著述中的中国建筑分类思想第132-134页
   10. 小结:中西方传统分类逻辑比较,兼论建筑分类第134-139页
 第二节 参差纵目琳琅宇,山亭水榭那徘徊: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类型第139-168页
  一、 古代文献中建筑诸类型的释义第139-165页
  二、 古代建筑分类“通变之道”特点探析第165-168页
 第三节 室因临水称云舫,舟或可居又号庐:通约的园林建筑分类第168-178页
  一、 能所本相资,胥有法定格:意义的核心与边界第170-173页
  二、 既思斋有实,镜乃虚名比:“类型名”与“题景名”的密切关联第173-178页
第四章 “超越”与“境域”:园林建筑命名与分类的拓展解读第178-250页
 第一节 “契合”与“灵犀”:当代西方多元思想的参照第179-226页
  一、 仁者见仁知者知,其间岂藉语言频:语言的玄机第179-187页
   1、“妙处可凭不可说”的中国语言传统与“指义前”第179-182页
   2、西方“语言的转向”与“前理解”第182-187页
  二、 试看宾主迭为处,奚必其间著相分:现象学参照第187-205页
   1、意向结构:现象学参照下的“点景题名”第187-194页
   2、虽然即景聊寓意,问孰能无随境迁:“指义前”、“前理解”与“境域”第194-197页
   3、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存在”哲学参照下的“点景题名”第197-205页
  三、 天地无言有化工,贞元叠运不终穷:从“空间”到“语言”的拓扑第205-214页
   1、从拓扑看中国园林空间第205-212页
   2、园林的“语言”拓扑第212-214页
  四、 幽攡万类而不见形:心理场与审美境域的统一第214-226页
   1、从物理“场”到心理“场”:科学哲学的启示第214-216页
   2、从空间心理场到语言心理场第216-226页
 第二节 相互生发,联类不穷:言意象再读第226-238页
  一、 言与名,形与象,意与境第226-229页
  二、 意境的格式塔: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审美的“完形”与“完象”第229-236页
  三、 惬心雅得个中趣,澄景凭催象外诗:消隐类型名的诗性题名解读第236-238页
 第三节 超前的传统:中国古典园林之新读第238-250页
  一、 前现代与后现代的“共在”第238-242页
  二、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中国古典园林认知维度的超越第242-250页
   1、对逻辑的超越第243-244页
   2、对语言的超越第244页
   3、对物理“时-空”的超越第244-245页
   4、小结第245-250页
第五章 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例解读建筑名类现象及境域生成第250-299页
 第一节 因悟世间称与谓,那非幻里揣而摩:析“形貌近似”而“名类相异”现象第251-255页
 第二节 因悟名象胥是幻,试询真者定何如:探微“同源”题景名的审美意象.第255-259页
 第三节 舫称为室室称舫,名实主宾曷有常:建筑名类的“漫指”称谓现象的解读第259-272页
  一、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当中的“多指称”现象第259-260页
  二、 因知称谓何曾定,只可依稀漫可求:清代皇家园林为例解读建筑类型名的“漫指”第260-272页
   1、一二二而一,何必拘名目:“非正式称谓”现象解读第260-262页
   2、“个体代集群”命名现象解读第262-263页
   3、虚即实有邻,实离虚无际:建筑“联类虚指”现象解读第263-264页
   4、宾实犹无定,名那有定状:建筑类型名的替身式指谓第264-272页
 第四节 因思名与物,何曾有定管:名实不副与易名现象第272-283页
  一、 赋类问名的灵活与改换第272-276页
   1、灵活的“名实不副”第272-274页
   2、常态化的“易名”第274-276页
  二、 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典型体现第276-283页
   1、不如任云松,去此名象纷:建筑“名类模糊”的现象学视角第276-282页
   2、寄情寓物斯犹可,责实循名有未安:可变的命名第282-283页
 第五节 楼台掩映,纵目轩窗:建筑趋密化的园林境域第283-287页
 第六节 幽室回楼傍,相资相得美:辩证制宜的建筑“语境”第287-294页
  一、 辨证的形式空间语境第287-292页
  二、 赋名从类的语境制约第292-294页
 第七节 在场“境域”的生成:“象”的摹拟与“超越”(以“夹镜鸣琴”为例)第294-299页
第六章 结语第299-305页
 第一节 困境与反思第299-300页
 第二节 传统建筑之“道”第300-302页
 第三节 可读的意象:建筑之于人第302-305页
参考文献第305-31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312-314页
后记第314页

论文共3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图像学语境下的中世纪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宗教建筑比较研究
下一篇:循环流化床锅炉蒸汽热力系统的综合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