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路翎小说的悲剧文化结构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 路翎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页 |
三、 四十年代路翎小说的悲剧文化结构的概述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四十年代路翎小说悲剧文化结构生成的外因 | 第15-23页 |
一、 四十年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语境 | 第15-17页 |
二、 路翎的家庭生活背景 | 第17-19页 |
三、 “七月派”对路翎的影响 | 第19-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四十年代路翎小说悲剧文化结构生成的内因 | 第23-29页 |
一、 四十年代路翎笔下的家族文化结构 | 第23-26页 |
二、 四十年代路翎笔下的家庭文化结构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在外因和内因的碰撞中诞生的苦难人物 | 第29-46页 |
一、 蒋纯祖的“游走” | 第29-32页 |
二、 金素痕的“疯狂” | 第32-36页 |
三、 郭素娥的“呐喊” | 第36-39页 |
四、 郭子龙的“妥协” | 第39-42页 |
五、 边缘人物的“徘徊”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四十年代路翎小说悲剧文化结构的启示性意义 | 第46-52页 |
一、 悲剧文化结构存在的意义 | 第46-49页 |
二、 悲剧文化结构为人们生活提供一种可能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结论 四十年代路翎小说悲剧文化结构的开放性思考 | 第52-54页 |
注释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