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

大时代的彷徨,追梦者的迷失--解读贾平凹新世纪长篇乡土小说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绪论第11-18页
 一、 学术背景第11页
 二、 学术价值第11-12页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2-14页
  (一) 现代性研究方法第12-13页
  (二) 文化审视和文化探究的方法第13页
  (三) 反观历史的研究方法第13-14页
 四、 文献综述报告第14-18页
第二章、乡土文学的流变第18-23页
 一、 “五四”一代精英对乡土文学的经典厘定第18-19页
 二、 左翼崛起后乡土文学的转变第19-20页
 三、 “新时期”之后乡土文学的新变第20-23页
第三章、《秦腔》:一个乡土时代的终结第23-33页
 一、 “崛起”与“反叛”第23-27页
  (一) 乡土叙事的“现代式”崛起第23-25页
  (二) 乡土叙事的“当代式”反叛第25-27页
 二、 “坚守”与“决绝”第27-33页
  (一) 老去的“绝望式”坚守的一代第27-30页
  (二) 新生的“决绝式”背离的一代第30-33页
第四章、《高兴》:乡下进城者的尴尬第33-42页
 一、 破碎历史中矛盾的个体第33-36页
  (一) “显性决绝”与“隐性眷恋”交织着的刘高兴第33-34页
  (二) 无法救赎的孟夷纯第34-36页
 二、 细碎化与怀乡的书写方式第36-42页
  (一) 启蒙话语的终结与日常叙事的开启第36-38页
  (二) 知识分子的“怀乡”情节与“现代性”第38-42页
第五章、《古炉》:乡土中的“文革”第42-54页
 一、 以细碎化的历史叙事展现人性第42-49页
  (一) 历史叙事中旁观者的现实意义第42-44页
  (二) 历史叙事中暴力者的当代意义第44-47页
  (三) 历史叙事中失语者的文化意义第47-49页
 二、 历史无法淡漠第49-54页
  (一) 文学史上缺失的“文革”叙事第49-51页
  (二) 历史的反省与建构的自觉第51-54页
结论第54-56页
注释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1-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怀特小说《人树》的生态意识解读
下一篇:四十年代路翎小说的悲剧文化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