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我问难与孔子意向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一、引言 | 第8-15页 |
| (一) 轴心瓦解 | 第8-10页 |
| (二) 孔门弟子分化 | 第10-15页 |
| 1、历史影响 | 第10-12页 |
| 2、思想意义 | 第12-15页 |
| 二、释“问难” | 第15-27页 |
| (一) “问难”的产生 | 第15-17页 |
| (二) “问难”的涵义 | 第17-21页 |
| 1、对话形式 | 第17-19页 |
| 2、问题意识 | 第19-20页 |
| 3、理论困境 | 第20-21页 |
| (三) 《论语》中的“问难” | 第21-24页 |
| 1、“天”的问难 | 第21-22页 |
| 2、“人”的问难 | 第22-24页 |
| (四) 学生“问难”的意义 | 第24-27页 |
| 三、宰我问难 | 第27-35页 |
| (一) 研究误区 | 第28-30页 |
| 1、悖逆首因 | 第28-29页 |
| 2、敌对晕轮 | 第29-30页 |
| (二) 缘何问难 | 第30-32页 |
| (三) 仁者困境 | 第32-35页 |
| 四、孔子意向 | 第35-45页 |
| (一) 两可:可逝、可欺 | 第35-36页 |
| (二) 两不可:不可陷,不可罔 | 第36-38页 |
| (三) 通达三德 | 第38-41页 |
| (四) 仁智张力 | 第41-45页 |
| 1、小大之别 | 第41-42页 |
| 2、道器之争 | 第42-43页 |
| 3、义利之辩 | 第43-45页 |
| 五、结语 | 第45-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