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绪论 | 第10-17页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 研究取向 | 第11页 |
2. 研究议题 | 第11-14页 |
(三)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4-16页 |
1.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 研究重、难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 研究重、难点 | 第16页 |
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7-25页 |
(一) 群体与群体性事件 | 第17页 |
(二) 网络群体性事件 | 第17-22页 |
1.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 第17-20页 |
2.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 第20-22页 |
(三) 相关理论支撑 | 第22-25页 |
1. 责任政府理论及应用 | 第22-23页 |
2. 议程设置理论及应用 | 第23页 |
3. 社会建构理论及应用 | 第23-25页 |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指向 | 第25-35页 |
(一) 舆论生成 | 第25-27页 |
1. 议程来源 | 第25页 |
2. 议程流动 | 第25-26页 |
3. 议程整合 | 第26-27页 |
(二) 舆论指向 | 第27-35页 |
1. 从“广东乌坎”事件看个体权利的诉求 | 第27-31页 |
2. 从“上海地铁追尾”事件看公共权益的监督 | 第31-35页 |
四、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 | 第35-41页 |
(一) 尊重网民合理的权利诉求 | 第35-36页 |
(二) 重视多主体间的合作 | 第36页 |
(三) 培养主体间的信任度 | 第36-37页 |
(四) 实现权利和权力的对话 | 第37-41页 |
1. 网民:规范表达与加强自律 | 第37页 |
2. 政府:接受监督与自我完善 | 第37-41页 |
结语:本文的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41-4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