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土地利用方式对中国东南部红壤微生物特性及氮转化作用的影响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縮略词表第11-13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3-32页
   ·土壤生态系统第13-16页
     ·土壤微生物第13-14页
     ·土壤氮循环第14-16页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第16-22页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第16-17页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第17-21页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概况第21-22页
   ·土壤硝化作用第22-26页
     ·土壤硝化过程及微生物学机理第22-23页
     ·土壤硝化作用影响因素第23-24页
     ·红壤硝化作用和硝化微生物研究概况第24-26页
   ·土壤反硝化作用第26-32页
     ·土壤反硝化过程及微生物学机理第26-28页
     ·土壤反硝化作用影响因素第28-29页
     ·红壤反硝化作用和反硝化微生物研究概况第29-32页
第2章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第32-35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2页
   ·研究内容第32-34页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34页
   ·技术路线第34-35页
第3章 研究区域特征第35-43页
   ·研究区域自然特征第35-39页
     ·江西鹰潭第35页
     ·福建建瓯第35-37页
     ·海南琼中第37-38页
     ·土壤样品采集方法第38-39页
   ·研究区域土壤理化特征第39-43页
     ·江西鹰潭第39-40页
     ·福建建瓯第40-41页
     ·海南琼中第41-43页
第4章 不同利用方式对红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43-53页
   ·前言第43页
   ·材料与方法第43-45页
     ·研究地概况第43-44页
     ·研究方法第44-45页
   ·结果与分析第45-51页
     ·微生物生物量碳第45页
     ·微生物生物量氮第45-48页
     ·土壤脲酶活性第48页
     ·土壤脱氢酶活性第48-51页
     ·相关性分析第51页
   ·讨论第51-52页
   ·结论第52-53页
第5章 不同利用方式对红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第53-67页
   ·前言第53页
   ·材料与方法第53-55页
     ·研究地概况第53页
     ·研究方法第53-55页
   ·结果与分析第55-65页
     ·土壤磷脂脂肪酸分析第55-60页
     ·DGGE指纹图谱分析第60-62页
     ·荧光定量PCR分析第62-63页
     ·相关分析第63-65页
   ·讨论第65-66页
     ·土地利用方式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65页
     ·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因素第65-66页
   ·结论第66-67页
第6章 不同利用方式对红壤硝化微生物及硝化作用的影响第67-83页
   ·前言第67页
   ·材料与方法第67-70页
     ·研究地概况第67-68页
     ·研究方法第68-70页
   ·结果与分析第70-80页
     ·土壤的硝化势第70-74页
     ·土壤硝化回复势第74-79页
     ·AOA和AOB群落数量第79-80页
   ·讨论第80-82页
   ·结论第82-83页
第7章 不同利用方式对红壤反硝化微生物及反硝化作用的影响第83-96页
   ·前言第83页
   ·材料与方法第83-86页
     ·研究地概况第83页
     ·研究方法第83-86页
   ·结果与分析第86-93页
     ·反硝化过程中NH_4~+、NO_2~-、NO_3~-变化第86-87页
     ·反硝化产物生成速率第87-89页
     ·NO,N_2O,N_2占反硝化气态产物的比例第89-91页
     ·反硝化势第91页
     ·反硝化细菌功能基因数量第91-93页
     ·相关分析第93页
   ·讨论第93-94页
   ·结论第94-96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96-99页
   ·研究结论第96-97页
   ·本研究特色第97页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13页
附录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昌鱼GNBP和LITAF基因进化、功能及免疫相关microRNA比较转录组分析
下一篇:城市森林景区生态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