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导论 | 第11-21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 理论价值 | 第12-13页 |
| 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 (三) 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1、 关于团队学习的研究 | 第13-16页 |
| 2、 关于团队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16-18页 |
| 3、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 第18-19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9-20页 |
| 2、 比较研究法 | 第20页 |
| (五) 创新点和难点 | 第20-21页 |
| 1、 创新之处 | 第20页 |
| 2、 研究难点 | 第20-21页 |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8页 |
| (一) 团队 | 第21-23页 |
| 1、 团队的内涵 | 第21-22页 |
| 2、 团队与团体、群体的差异 | 第22-23页 |
| (二) 团队学习 | 第23-28页 |
| 1、 学习的定义 | 第23-24页 |
| 2、 团队学习的含义、特点及方法 | 第24-26页 |
| 3、 团队学习与个体学习、组织学习的关系 | 第26-28页 |
| 二、 团队学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 第28-37页 |
| (一) 团队学习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 第28-32页 |
| 1、 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 第28-29页 |
| 2、 学习型社会创建的内在要求 | 第29-31页 |
| 3、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客观需要 | 第31-32页 |
| (二) 团队学习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性 | 第32-37页 |
| 1、 目的一致性 | 第32-33页 |
| 2、 内容一致性 | 第33-35页 |
| 3、 方法一致性 | 第35-37页 |
| 三、 团队学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运行的影响因素 | 第37-46页 |
| (一) 团队的自身建设 | 第37-40页 |
| 1、 团队规模 | 第37-38页 |
| 2、 团队凝聚力 | 第38页 |
| 3、 团队授权水平 | 第38-39页 |
| 4、 团队内部的冲突 | 第39-40页 |
| 5、 团队规范 | 第40页 |
| (二) 个体的心智优化 | 第40-43页 |
| 1、 开放性 | 第41页 |
| 2、 自律性 | 第41-42页 |
| 3、 责任性 | 第42-43页 |
| (三) 校园文化环境 | 第43-46页 |
| 1、 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 第43-44页 |
| 2、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 第44页 |
| 3、 校园行为文化环境 | 第44-45页 |
| 4、 校园制度文化环境 | 第45-46页 |
| 四、 运用团队学习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 第46-64页 |
| (一) 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源 | 第46-49页 |
| 1、 教育过程的策划性 | 第46-47页 |
| 2、 教育方法的艺术性 | 第47页 |
| 3、 教育内容的认同性 | 第47-48页 |
| 4、 主客体之间的兼容性 | 第48-49页 |
| (二)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风源 | 第49-51页 |
| 1、 高校团队文化的培育 | 第49-50页 |
| 2、 高校学习型团队的创建 | 第50-51页 |
| (三)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源 | 第51-55页 |
| 1、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 | 第51-53页 |
| 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 第53页 |
| 3、 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 | 第53-54页 |
| 4、 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 | 第54-55页 |
| 5、 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 | 第55页 |
| (四) 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源 | 第55-59页 |
| 1、 互动式学习 | 第56页 |
| 2、 探讨式学习 | 第56-57页 |
| 3、 行动式学习 | 第57-59页 |
| (五)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源 | 第59-64页 |
| 1、 学习机制的可行性 | 第59-60页 |
| 2、 激励机制的导向性 | 第60页 |
| 3、 责任机制的规定性 | 第60-61页 |
| 4、 管理机制的科学性 | 第61页 |
| 5、 评估机制的实效性 | 第61-62页 |
| 6、 创新机制的先导性 | 第62-63页 |
| 7、 保障机制的完备性 | 第63-64页 |
| 结语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
| 后记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