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

英美法律人类学的困境:格卢克曼与博安南之争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7页
导论第17-41页
 一、 题目释义第17-21页
 二、 文献梳理第21-36页
 三、 选题原因第36-39页
 四、 研究方法第39-40页
 五、 结构观点第40-41页
第一章 为何争论第41-84页
 第一节 为何是英美法律人类学?第41-55页
  一、 作为“他者”的殖民地第41-44页
  二、 殖民巨头的资助第44-47页
  三、 殖民统治的需要与田野调查第47-55页
 第二节 为何是 20 世纪 50 年代?第55-70页
  一、 重要作品的简要回顾第55-63页
  二、 1950 年代的知识背景第63-70页
 第三节 为何是格卢克曼和博安南?第70-84页
  一、 博安南为何要反思第71-74页
  二、 博安南为何批评格卢克曼第74-82页
  三、 争论的开始:蓄谋、意外还是仓促?第82-84页
第二章 争论什么第84-172页
 第一节 解读方法与顺序第84-85页
  一、 解读方法第84页
  二、 解读顺序第84-85页
 第二节 法律民族志第85-109页
  一、 格卢克曼:《司法程序》(1955)第85-95页
  二、 博安南:《正义审判》(1957)第95-109页
 第三节 针对性著述第109-150页
  一、 博安南:《人类学的理论》(1959)第109-114页
  二、 格卢克曼:《巴罗策法学的专业词汇》(1959)第114-118页
  三、 格卢克曼:《非洲法学》(1961)第118-121页
  四、 格卢克曼:《非洲自然正义》(1964)第121-123页
  五、 格卢克曼:《巴罗策的法学观念》(1965)第123-130页
  六、 格卢克曼:《分散社会法律中的理性与责任》(1965)第130-132页
  七、 格卢克曼:《部落社会的政治、法律和仪式》(1965)第132-133页
  八、 博安南:《法律的不同领域》(1965)第133-137页
  九、 格卢克曼:《司法程序》(第二版,1967)第137-140页
  十、 博安南:《书评:巴罗策的法学观念》(1967)第140-147页
  十一、博安南:《法律和法律制度》(1968)第147-148页
  十二、博安南:《正义审判》(第二版,1968)第148-150页
 第四节 奥地利会议第150-163页
  一、 格卢克曼:《部落法比较研究中的概念》(1969)第151-155页
  二、 博安南:《法律人类学的民族志与比较》(1969)第155-163页
 第五节 再版与反思第163-172页
  一、 格卢克曼:《巴罗策的法学观念》(第二版,1972)第163-164页
  二、 格卢克曼:《司法程序》(第三版,1973)第164-166页
  三、 博安南:《关于<正义与审判>出版以来的一些思考》(1980)第166-167页
  四、 博安南:《正义审判》(第三版,1989)第167-172页
第三章 为何结束第172-214页
 第一节 结束的时间和标志第172-187页
  一、 结束的时间:1969 年?第172-179页
  二、 结束的标志:过程论转向第179-187页
 第二节 陷入僵局与范式转移第187-201页
  一、 陷入僵局第187-194页
  二、 范式转变第194-201页
 第三节 “法学家派”和“非法学家派”第201-214页
  一、 问题缘起第201-205页
  二、 追根溯源第205-210页
  三、 何为学派?第210-214页
第四章 什么困境第214-262页
 第一节 认识论困境第214-227页
  一、 怎样理解他者的法律第214-219页
  二、 定位:认识论之回顾第219-224页
  三、 对比:宗教人类学引发的合理性之争第224-227页
 第二节 方法论困境第227-240页
  一、 怎样表达他者的法律第227-232页
  二、 定位:方法论之梳理第232-237页
  三、 对比:经济人类学的实质与形式之争第237-240页
 第三节 学科身份困境第240-262页
  一、 交叉还是分支第240-247页
  二、 定位:人类学与法学之关系第247-256页
  三、 对比:荷兰的法律人类学第256-262页
结论:本体论的反思与困境第262-266页
参考文献第266-28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88-289页
后记第289-292页

论文共2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内幕交易罪比较研究
下一篇:20世纪上半叶中国法制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