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与特征 | 第12-21页 |
第一节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 | 第12-14页 |
一、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与其他相近概念的辨析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性质——独立商事组织 | 第14-15页 |
第三节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与公司型、合伙型私募股权基金的比较 | 第15-17页 |
一、 三种组织形式的私募股权基金的特征比较 | 第15-16页 |
二、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特征 | 第16-17页 |
第四节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内部治理 | 第17-21页 |
一、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内部治理结构的意义——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来分析 | 第17-19页 |
二、 受益人大会制度 | 第19-20页 |
三、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法律关系主体 | 第21-33页 |
第一节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法律关系原理概述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委托人 | 第22-26页 |
一、 信托私募股权基金委托人法律地位 | 第22-23页 |
二、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委托人主体资格 | 第23-24页 |
三、 美国的合格投资者制度的比较法分析 | 第24-25页 |
四、 完善我国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建议 | 第25-26页 |
第三节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受托人 | 第26-30页 |
一、 信托私募股权基金受托人法律地位 | 第26页 |
二、 信托私募股权基金受托人主体资格 | 第26页 |
三、 我国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受托人义务——从忠实义务的角度 | 第26-28页 |
四、 美国的受托人忠实义务的比较分析 | 第28-30页 |
五、 我国受托人忠实义务完善建议 | 第30页 |
第四节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受益人 | 第30-33页 |
一、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受益人法律地位 | 第30-31页 |
二、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受益人权利性质及其内容分析 | 第31-32页 |
三、 受益权与委托人权利矛盾及其解决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 | 第33-42页 |
第一节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合作机构及运作机制的确定 | 第34-35页 |
一、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合作机构的确定 | 第34页 |
二、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机制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资金募集与设立 | 第35-37页 |
一、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推介 | 第35-36页 |
二、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法律文本的签署 | 第36-37页 |
三、 事后报备程序 | 第37页 |
第三节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具体投资 | 第37-39页 |
一、 基金的尽职调查 | 第37-39页 |
二、 信托公司内部审查 | 第39页 |
第四节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项目具体管理 | 第39-42页 |
一、 投资后的管理 | 第39-40页 |
二、 投资后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 | 第42-49页 |
第一节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机制概述 | 第42-43页 |
一、 退出机制的界定 | 第42页 |
二、 退出机制在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运作中的重要性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我国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退出通道 | 第43-46页 |
一、 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通过上市退出的法律障碍 | 第43页 |
二、 传统退出模式及优缺点分析 | 第43-44页 |
三、 传统退出模式的法律障碍及制度原因分析 | 第44-45页 |
四、 资本市场变通退出通道的实证分析及优缺点梳理 | 第45-46页 |
第三节 我国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完善建议 | 第46-49页 |
一、 积极探索信托制私募股权基金上市退出的机制 | 第46-47页 |
二、 完善信托登记制度 | 第47-48页 |
三、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健全场外股权交易市场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