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 第7-8页 |
(二) 相关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 基本内容 | 第12页 |
(五) 创新点 | 第12-13页 |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涵义、理论依据和重要意义 | 第13-23页 |
(一)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涵义 | 第13-17页 |
1. 责任和社会责任 | 第13-15页 |
2. 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 第15-17页 |
(二)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理论依据 | 第17-20页 |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理论 | 第17-18页 |
2.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和责任关系的理论 | 第18-19页 |
3. 公民教育理论 | 第19-20页 |
(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重要意义 | 第20-23页 |
1. 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完善 | 第20页 |
2. 有利于社会有序发展 | 第20-21页 |
3. 有利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 | 第21-23页 |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3-32页 |
(一)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 第23页 |
(二)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 第23-27页 |
1. 重自我责任轻社会责任 | 第23-24页 |
2. 重公德责任轻公民责任 | 第24-25页 |
3. 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相脱离 | 第25页 |
4. 实用性和功利性倾向较明显 | 第25-27页 |
(三)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7-32页 |
1. 学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重视不够 | 第27-28页 |
2. 社会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 | 第28-29页 |
3. 家长对孩子社会责任教育的缺失 | 第29-30页 |
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认知和行为的偏差 | 第30-32页 |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对策 | 第32-40页 |
(一) 完善学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体制 | 第32-34页 |
(二) 丰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容 | 第34-35页 |
(三) 注重社会实践和自我教育的培育方法 | 第35-37页 |
1. 社会实践 | 第35-36页 |
2. 自我教育 | 第36-37页 |
(四) 优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 第37-40页 |
1. 优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家庭环境 | 第37-38页 |
2. 优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社会环境 | 第38-40页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页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