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兴隆垦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 第15-18页 |
·国内主要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2 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相关概念的内涵 | 第20-22页 |
·农村居民点 | 第20页 |
·土地整理 | 第20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 | 第20-21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相关概念 | 第21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 第21-22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基础理论 | 第22-26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页 |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 第22页 |
·区位理论 | 第22-23页 |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3页 |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3页 |
·公众参与理论 | 第23-24页 |
·乡镇规划理论 | 第24页 |
·村庄布局 | 第24-26页 |
3 红兴隆垦区概况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 | 第26-35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6-27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7-28页 |
·红兴隆垦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28-29页 |
·红兴隆垦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 | 第29-30页 |
·红兴隆垦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 | 第30-33页 |
·红兴隆垦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3-35页 |
·受传统观念束缚 | 第33页 |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3页 |
·规划滞后 | 第33-34页 |
·资金的制约 | 第34-35页 |
4 红兴隆垦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研究 | 第35-47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35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的潜力来源 | 第35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确定 | 第35-36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的测算 | 第36-40页 |
·以人均用地标准计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 第36-38页 |
·以户均宅基地标准计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 第38-39页 |
·以农村居民点内部空闲地计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 | 第39-40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的分级 | 第40-42页 |
·潜力系数的计算 | 第40-41页 |
·潜力分级标准的确定 | 第41页 |
·整理潜力分级结果 | 第41-42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的测算分级 | 第42-47页 |
5 红兴隆垦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设计 | 第47-50页 |
·合并整理法 | 第47页 |
·填充补缺法 | 第47-48页 |
·地形导向法 | 第48页 |
·交通导向法 | 第48-49页 |
·中心组合法 | 第49-50页 |
6 红兴隆垦区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对策建议 | 第50-54页 |
·规划先行、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 第50页 |
·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 第50-51页 |
·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作用 | 第51页 |
·健全村镇规划建设,严控用地规模 | 第51页 |
·明确产权、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 | 第51-52页 |
·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激励机制 | 第52页 |
·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工作 | 第52-53页 |
·完善居民点整理有关的法律法规 | 第53-5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页 |
·问题与讨论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