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1.绪论 | 第15-26页 |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2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中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22页 |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结构安排 | 第23-24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24-26页 |
2. 污染产业转移与环境问题相关理论 | 第26-32页 |
·污染产业转移相关理论简介 | 第26-28页 |
·国际污染产业转移论 | 第26-27页 |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 第27-28页 |
·环境外部性、H-O 理论与污染产业转移 | 第28-30页 |
·污染产业转移与环境管制相关理论 | 第30-32页 |
3. 西部承接污染产业转移现状分析与实证检验 | 第32-49页 |
·污染产业转移的界定与分类 | 第32-34页 |
·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界定与分类 | 第32-33页 |
·污染产业转移的界定与分类 | 第33-34页 |
·西部承接国际污染产业转移现状 | 第34-39页 |
·西部实际利用外资情况分析 | 第35-36页 |
·西部承接污染密集型产业 FDI 的比较分析 | 第36-37页 |
·西部承接污染密集型产业 FDI 的结构分析 | 第37-39页 |
·国际污染产业转移与我国西部环境质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39-42页 |
·模型构建与变量含义 | 第39-40页 |
·数据来源和计量方法 | 第40页 |
·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 | 第40-41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41-42页 |
·西部承接国内污染产业转移的现状 | 第42-43页 |
·西部承接国内污染产业转移的现状 | 第42页 |
·西部承接国内污染产业转移的路径 | 第42-43页 |
·西部承接国内污染产业转移的检验 | 第43-49页 |
·样本选择及衡量方法 | 第43-44页 |
·西部承接国内区际污染产业转移现状 | 第44-47页 |
·西部承接污染产业转移的规模与特点 | 第47-49页 |
4.西部承接污染产业转移影响因素 | 第49-53页 |
·西部承接污染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49-51页 |
·环境标准的差异 | 第49页 |
·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差异 | 第49-50页 |
·环境监管不力 | 第50页 |
·其他因素 | 第50-51页 |
·污染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 第51-53页 |
5.西部承接污染产业转移与环境效应 | 第53-57页 |
·正效应 | 第53-54页 |
·污染产业转移对西部工业化进程的贡献 | 第53-54页 |
·污染产业转移对国内产业分工的贡献 | 第54页 |
·负效应 | 第54-57页 |
·污染产业转移导致治污难度及成本增加 | 第54-55页 |
·污染产业转移损害公众健康,对公共安全构成威胁 | 第55页 |
·污染产业转移恶化环境质量,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第55-57页 |
6.对策建议 | 第57-62页 |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 第57-58页 |
·弥补国际立法的不足 | 第57页 |
·构建并完善产业转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 | 第57-58页 |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 第58页 |
·修改引资效应评价指标,完善环境标准体系 | 第58-59页 |
·调整引资策略,优化产业结构 | 第59-60页 |
·多元手段并用,矫正政府“失灵” | 第60-62页 |
·经济手段调节,完善环境收费制度 | 第60页 |
·将绿色 GDP 指标纳入政府考核机制 | 第60-61页 |
·建立和完善多方位监控机制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注释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附录B 西部工业 FDI 与区域环境质量关系模型数据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