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论 | 第10-15页 |
一、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生态政治哲学概述 | 第15-22页 |
一、 生态政治哲学产生的现实条件 | 第15-19页 |
(一) 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 | 第15-17页 |
(二) 生态运动的兴起 | 第17页 |
(三) 绿党的异军突起 | 第17-18页 |
(四)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 第18-19页 |
二、 生态政治哲学产生的思想背景 | 第19-22页 |
(一) 西方环境主义政治思潮和生态政治思潮的理论主张 | 第19-20页 |
(三) 生态学、系统论的自然科学理论成果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福斯特生态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 | 第22-31页 |
一、 福斯特对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生态学内涵的阐释 | 第22-28页 |
(一) 马克思同近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关系 | 第23-25页 |
(二) 近代科学革命对马克思的影响 | 第25-27页 |
(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自然异化的揭示 | 第27-28页 |
二、 福斯特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 | 第28-31页 |
(一)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 | 第28-29页 |
(二) 对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批判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福斯特生态政治哲学的实践构想 | 第31-37页 |
一、 生态政治战略 | 第31-33页 |
(一) 生态转换战略的构建 | 第31-33页 |
(二) 生态道德价值观的建立 | 第33页 |
二、 生态社会主义构想 | 第33-37页 |
(一) 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模式 | 第34-35页 |
(二) 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模式 | 第35-36页 |
(三) 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模式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福斯特生态政治哲学理论评析及启示 | 第37-47页 |
一、 作为评价西方生态政治哲学理论依据的马克思生态观 | 第37-40页 |
(一) 自然对人的优先地位 | 第37页 |
(二) 人是自然的产物 | 第37-38页 |
(三) 人和自然是内在统一的 | 第38-40页 |
二、 福斯特生态政治哲学的理论贡献 | 第40-42页 |
(一) 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意蕴 | 第40-41页 |
(二) 强调了生态整治战略的阶级性 | 第41-42页 |
(三) 开辟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 第42页 |
三、 福斯特生态政治哲学的理论局限 | 第42-43页 |
(一) 生态政治战略的不彻底性 | 第42-43页 |
(二) 生态社会主义构想的乌托邦性 | 第43页 |
四、 福斯特生态政治哲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启示 | 第43-47页 |
(一) 加强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 | 第43-44页 |
(二) 实行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44-45页 |
(三) 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道德观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附录:主要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