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清肝饮合五子二仙汤加减治疗肾虚肝郁型卵巢早衰的临床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2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 ·病例来源 | 第10页 |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0-11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0页 |
| ·中医辨证标准 | 第10页 |
| ·纳入标准 | 第10-11页 |
| ·排除标准 | 第11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一般资料 | 第11页 |
| ·治疗方法 | 第11页 |
| ·观察指标 | 第11-12页 |
| ·症候疗效评分 | 第11-12页 |
| ·测定治疗前后血FSH、E2的水平 | 第12页 |
| ·疗效标准 | 第12-13页 |
| ·统计分析 | 第13页 |
| 4 研究结果 | 第13-15页 |
|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表1) | 第13-14页 |
| ·血清FSH、E2的变化(表2) | 第14页 |
| ·治疗后月经的变化情况(表3) | 第14页 |
| ·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表4) | 第14页 |
| ·总体疗效判定(表5) | 第14页 |
| ·相关因素分析与疗效的关系 | 第14-15页 |
| ·患者年龄与疗效的关系(表6) | 第14-15页 |
| ·患者病程与疗效的关系(表7) | 第15页 |
| ·患者病情与疗效的关系(表8) | 第15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15页 |
| 5 讨论 | 第15-20页 |
|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第15-17页 |
|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第17页 |
| ·方义分析 | 第17-18页 |
| ·从现在研究和理论探讨 | 第18-20页 |
| 6 疗效评价 | 第20-22页 |
| 结论 | 第22-23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23-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26页 |
| 文献综述 | 第26-45页 |
| 1 卵巢早衰的概况 | 第26-28页 |
| ·卵巢早衰的概念 | 第26页 |
| ·患病率 | 第26页 |
| ·临床表现 | 第26-28页 |
| ·卵巢功能衰退过程的表现 | 第26-27页 |
| ·雌激素水平低落的表现 | 第27页 |
| ·症状 | 第27页 |
| ·体征 | 第27页 |
| ·实验室检测指标 | 第27页 |
| ·性激素水平测定 | 第27页 |
| ·骨密度测定 | 第27页 |
| ·超声检查 | 第27页 |
| ·相关疾病的表现 | 第27-28页 |
| ·症状 | 第27-28页 |
| ·体征 | 第28页 |
| ·实验室检测指标 | 第28页 |
| ·染色体及细胞遗传学分析 | 第28页 |
| ·内分泌指标 | 第28页 |
| 2 卵巢早衰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第28-33页 |
| ·POF病理生理分类 | 第28-29页 |
| ·病因分类及发生机理 | 第29-31页 |
| ·遗传因素 | 第29页 |
| ·免疫学因素 | 第29页 |
| ·原始卵泡储备过少,卵巢闭锁或耗竭过快 | 第29-30页 |
| ·酶缺陷 | 第30页 |
| ·医源性因素 | 第30-31页 |
| ·环境因素 | 第31页 |
| ·心理因素 | 第31页 |
| ·西医治疗进展 | 第31-33页 |
| ·无生育要求者 | 第31-32页 |
| ·有生育要求者 | 第32-33页 |
| ·卵子赠送 | 第32页 |
| ·卵巢冻存和移植 | 第32页 |
| ·促排卵治疗 | 第32页 |
| ·雌孕激素补充治疗促排卵 | 第32页 |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促排卵 | 第32页 |
| ·免疫抑制治疗 | 第32-33页 |
| ·其他治疗 | 第33页 |
| 3 卵巢早衰中医研究进展 | 第33-39页 |
| ·病名记载 | 第33-34页 |
| ·病因病机认识 | 第34-35页 |
| ·肾虚 | 第34页 |
| ·肝郁 | 第34-35页 |
| ·气虚血瘀 | 第35页 |
| ·六淫时毒,浸淫胞脉,扰乱冲任 | 第35页 |
| ·现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5-36页 |
| ·现代各医家辨证分型经验 | 第36-37页 |
| ·卵巢早衰的中医药治疗 | 第37-39页 |
| ·辨证分型治疗 | 第37-38页 |
| ·肾阳亏虚型 | 第37页 |
| ·肝肾阴虚型 | 第37-38页 |
| ·肝郁气滞型 | 第38页 |
| ·肾虚血瘀型 | 第38页 |
| ·气虚血瘀型 | 第38页 |
| ·成方 | 第38页 |
| ·中药周期疗法 | 第38-39页 |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39页 |
| ·其他疗法 | 第39页 |
| 4 预防 | 第39-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附录一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