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8页 |
| ·皂洗的机理 | 第8-12页 |
| ·浮色的产生 | 第8-9页 |
| ·“白地沾污”的发生 | 第9页 |
| ·皂洗原理 | 第9-12页 |
| ·影响皂洗效果的其它因素 | 第12页 |
| ·皂洗剂概述 | 第12-16页 |
| ·皂洗剂的组成 | 第12-13页 |
| ·皂洗剂的发展 | 第13-16页 |
| ·防沾污酸性皂洗剂的机理 | 第16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意义 | 第16-18页 |
| 2 实验原理 | 第18-23页 |
| ·活性染料 | 第18-19页 |
| ·主要合成单体 | 第19-20页 |
| ·丙烯酸 | 第19页 |
| ·马来酸酐 | 第19页 |
| ·N-乙烯基吡咯烷酮 | 第19-20页 |
| ·三元共聚物合成机理 | 第20-23页 |
| ·合成路线 | 第20-22页 |
| ·副反应 | 第22-23页 |
|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3-31页 |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3-24页 |
| ·实验试剂及原料 | 第23-24页 |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 ·布样染色 | 第24-25页 |
| ·染色用布及染色配方 | 第24-25页 |
| ·染色工艺曲线 | 第25页 |
| ·三元共聚物P(MA-AA-NVP)的合成方法及皂洗剂的复配 | 第25-26页 |
| ·实验装置图 | 第25页 |
| ·聚合反应的步骤 | 第25页 |
| ·聚合反应工艺曲线 | 第25-26页 |
| ·皂洗剂的复配 | 第26页 |
| ·表征与测试 | 第26-27页 |
| ·共聚物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26页 |
| ·固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 ·反应转化率的测定 | 第26-27页 |
| ·应用性能测定 | 第27-31页 |
| ·棉织物干/湿摩擦牢度的测定 | 第27页 |
| ·棉织物色差的测定 | 第27-28页 |
| ·皂洗效果的测试 | 第28页 |
| ·沾色牢度的测试 | 第28页 |
| ·分散性能的测试 | 第28页 |
| ·共聚物对金属离子的螯合能力的测定方法 | 第28-31页 |
| 4 结果与讨论 | 第31-56页 |
| ·丙烯酸与马来酸酐共聚物 P(AA-MA)的合成 | 第31-45页 |
| ·引发剂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 第31-32页 |
| ·聚合温度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 第32-34页 |
| ·单体 AA 与 MA 的配比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 第34-36页 |
| ·聚合时间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 第36-38页 |
| ·聚合工艺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 第38-44页 |
| ·聚合物 P(MA-AA)的最佳合成工艺 | 第44页 |
| ·聚合物 P(MA-AA)的结构表征 | 第44-45页 |
| ·三元共聚物 P(MA-AA-NVP)的合成 | 第45-48页 |
| ·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用量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 ·引发剂的用量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 ·MA-AA-NVP 三元共聚物的最佳合成工艺 | 第47-48页 |
| ·MA-AA-NVP 三元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 第48页 |
| ·复配比例的选择 | 第48-51页 |
| ·三元共聚物 P(MA-AA-NVP)与AEO-9 比例的确定 | 第49-50页 |
| ·SDS 用量的确定 | 第50-51页 |
| ·应用工艺的确定 | 第51-53页 |
| ·皂洗剂用量对应用性能的影响 | 第51-52页 |
| ·皂洗温度对应用性能的影响 | 第52页 |
| ·皂洗时间对应用性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 ·与传统皂洗工艺的对比 | 第53-55页 |
| ·皂洗方式 | 第53-54页 |
| ·皂洗效果 | 第54页 |
| ·皂洗工艺流程对比 | 第54-55页 |
| ·与市售产品性状及性能的对比 | 第55-56页 |
| 5 结论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