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概述 | 第15-55页 |
第一节 种子萌发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种子萌发生态学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5-16页 |
·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生态因子 | 第16-20页 |
·种子萌发生态学研究及展望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种子休眠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种子休眠的生态学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2页 |
·种子休眠类型、原因及破除 | 第22-24页 |
·种子休眠生态学研究及展望 | 第24-27页 |
第三节 种子生活力测定方法与原理概述 | 第27-33页 |
·种子生活力测定方法与原理 | 第27-29页 |
·种子生活力四唑测定程序 | 第29-31页 |
·四唑测定的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第四节 白刺属等几种荒漠植物概述及研究进展 | 第33-54页 |
·白刺属植物概述 | 第33-45页 |
·白刺属植物种及其地理分布 | 第33-34页 |
·白刺属研究进展 | 第34-44页 |
·白刺属植物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骆驼蓬属植物概述 | 第45-50页 |
·骆驼蓬属植物种及地理分布 | 第45-46页 |
·骆驼蓬属植物研究进展 | 第46-49页 |
·驼蓬属植物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49-50页 |
·沙蓬属植物概述 | 第50-54页 |
·沙蓬属的分布 | 第50-51页 |
·沙蓬研究进展 | 第51-53页 |
·沙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53-54页 |
第五节 本研究的重点、目的与意义 | 第54-55页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55-58页 |
第一节 供试材料 | 第55-56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几种干旱荒漠植物种子萌发对关键环境因子的响应 | 第58-97页 |
第一节 几种干旱荒漠植物种子萌发对温度的响应 | 第58-69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材料 | 第59页 |
·研究方法 | 第59-60页 |
·结果 | 第60-66页 |
·两种白刺种子萌发对温度的响应 | 第60-62页 |
·两种骆驼蓬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温度的响应 | 第62-64页 |
·沙蓬种子萌发对温度的响应 | 第64-66页 |
·讨论 | 第66-69页 |
第二节 几种干旱荒漠植物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69-80页 |
·引言 | 第69-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材料 | 第70页 |
·研究方法 | 第70-71页 |
·结果 | 第71-80页 |
·两种白刺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71-72页 |
·两种骆驼蓬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72-76页 |
·沙蓬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76-78页 |
·讨论 | 第78-80页 |
第三节 几种干旱荒漠植物种子萌发对盐分胁迫的响应 | 第80-89页 |
·引言 | 第80-8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1页 |
·材料 | 第81页 |
·研究方法 | 第81页 |
·结果 | 第81-85页 |
·两种白刺种子萌发对盐分胁迫的响应 | 第81-83页 |
·两种骆驼蓬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盐分胁迫的响应 | 第83-85页 |
·讨论 | 第85-89页 |
第四节 种子萌发对干旱、盐分胁迫的响应模型 | 第89-97页 |
·引言 | 第89页 |
·研究方法 | 第89-90页 |
·结果 | 第90-94页 |
·种子萌发率与干旱条件的关系模型及其拟合优度 | 第90-93页 |
·种子萌发率与盐分条件关系模型及其拟合优度 | 第93-94页 |
·讨论 | 第94-97页 |
第五章 两种白刺种子的休眠特性及破除方法研究 | 第97-111页 |
·引言 | 第97-9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8-100页 |
·材料 | 第98页 |
·研究方法 | 第98-100页 |
·种子吸水试验 | 第98-99页 |
·休眠破除处理 | 第99页 |
·萌发试验 | 第99-100页 |
·结果 | 第100-107页 |
·种子萌发吸水量 | 第100-101页 |
·两种子萌发对预冷、预热、KNO_3或GA_3处理的响应 | 第101-103页 |
·种子萌发对浸种的响应 | 第103-104页 |
·唐古特白刺种子萌发对硫酸处理的响应 | 第104-107页 |
·讨论 | 第107-111页 |
·白刺种子休眠破除的有效方法 | 第107-109页 |
·白刺种子的休眠类型 | 第109-110页 |
·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六章 白刺种子生活力四唑染色测定方法研究 | 第111-118页 |
·引言 | 第11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4页 |
·材料 | 第11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12-114页 |
·染色前种子预处理与准备 | 第112-113页 |
·四唑染色与鉴定 | 第113页 |
·萌发试验 | 第113-114页 |
·结果 | 第114-116页 |
·适宜的预湿处理时间 | 第114页 |
·染色效果与生活力评价 | 第114-115页 |
·种子萌发率 | 第115-116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116-118页 |
·白刺种子生活力四唑染色测定的适宜方法 | 第116-117页 |
·白刺种子生活力四唑测定程序 | 第117-118页 |
第七章 总体讨论与结论 | 第118-125页 |
·干旱荒漠植物种子萌发生态适应性特征及其涵义 | 第118-122页 |
·两种白刺种子休眠破除的适宜方法及休眠类型 | 第122-123页 |
·白刺种子生活力的四唑测定方法 | 第123页 |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4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与科研 | 第147-149页 |
1. 发表论文 | 第147页 |
2. 出版论著 | 第147页 |
3. 主持与参加科研项目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附件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