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的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策略和方法 | 第12-13页 |
| ·文章结构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29页 |
| ·理论背景简介 | 第15页 |
| ·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 第15-18页 |
| ·关于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模型 | 第18-25页 |
| ·功能型划分 | 第18-19页 |
| ·“第三方政府”和“志愿失灵”理论 | 第19-20页 |
| ·“政府的第三部门”理论 | 第20-21页 |
| ·库尼尔--赛尔分类法 | 第21-22页 |
| ·科斯顿的八种非政府与政府组织关系分类法 | 第22-23页 |
|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模型 | 第23-24页 |
| ·政府组织与非政府关系4C’s模型 | 第24-25页 |
|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第25-29页 |
| ·新权威主义 | 第26-27页 |
| ·法团主义 | 第27-29页 |
| 3 美国、法国和德国案例分析 | 第29-37页 |
| ·美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 第29-32页 |
| ·非政府组织在美国的发展历程 | 第29-31页 |
| ·美国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模式 | 第31-32页 |
| ·美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 第32页 |
| ·法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 | 第32-34页 |
| ·非政府组织在法国的发展历程 | 第32-33页 |
| ·法国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模式 | 第33-34页 |
| ·法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 第34页 |
| ·德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 第34-37页 |
| ·非政府组织在德国的发展历程 | 第34-35页 |
| ·德国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模式 | 第35页 |
| ·德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 第35-37页 |
| 4 中国案例研究 | 第37-40页 |
| ·中国残障儿童帮扶中心的形成 | 第37页 |
| ·EADA与政府的关系变化 | 第37-40页 |
| ·对抗阶段 | 第37-38页 |
| ·战略调整后的EADA | 第38-39页 |
| ·政府的合作伙伴 | 第39-40页 |
| 5 比较分析美国、法国、德国与中国的案例 | 第40-47页 |
| ·合作模式的不同风格 | 第40-44页 |
| ·美国:在竞争中合作 | 第40-41页 |
| ·法国和德国的非政府组织的双重角色 | 第41-42页 |
| ·问题分析 | 第42-44页 |
| ·对于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稳固合作关系的意义 | 第44-47页 |
| 6 结论 | 第47-50页 |
| ·研究结论 | 第47-49页 |
|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 中文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国外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