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知识管理中的知识超网络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9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知识管理的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知识的基本概念 | 第14-16页 |
·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 | 第16-19页 |
·知识管理的兴起 | 第19-20页 |
·知识管理的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超网络的研究综述 | 第21-26页 |
·超网络的基本概念 | 第21-24页 |
·超网络的出现 | 第24-25页 |
·超网络的研究概况 | 第25-26页 |
·超网络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6-29页 |
2 知识超网络及其性质分析 | 第29-50页 |
·知识超网络 | 第29-32页 |
·知识超网络的概念 | 第29-31页 |
·知识超网络在组织知识管理中的地位 | 第31-32页 |
·知识元网络 | 第32-35页 |
·知识元建模 | 第32-33页 |
·知识元关系建模 | 第33页 |
·知识元网络的性质分析 | 第33-35页 |
·人员网络与物质载体网络 | 第35-36页 |
·人员网络 | 第35页 |
·物质载体网络 | 第35-36页 |
·网络与网络间关系 | 第36-38页 |
·人员网络与物质载体网络间的关系 | 第36页 |
·物质载体网络与知识元网络间的关系 | 第36-37页 |
·人员网络与知识元网络间的关系 | 第37-38页 |
·知识超网络的形式化表示 | 第38-41页 |
·知识超网络的性质 | 第41-42页 |
·知识超网络中知识载体的知识表示 | 第42-45页 |
·基于知识元向量和网络的表示方法 | 第42-43页 |
·基于领域向量和网络及树状结构的表示方法 | 第43-45页 |
·知识超网络中知识载体的相似度计算 | 第45-47页 |
·基于知识元向量的知识载体相性度算法 | 第45-46页 |
·基于领域向量的知识载体相似度算法 | 第46-47页 |
·知识超网络在组织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3 基于知识超网络的组织知识状况分析 | 第50-79页 |
·组织知识状况分析 | 第50页 |
·基于知识元网络的组织知识分析 | 第50页 |
·基于知识超网络的组织知识分类 | 第50-54页 |
·知识专有度的定义 | 第51页 |
·专有知识和共有知识的判别 | 第51-52页 |
·专有领域和共有领域的判别 | 第52-54页 |
·基于知识超网络的知识被拥有的动态分析 | 第54-56页 |
·描述知识被拥有程度的两个指标 | 第54-55页 |
·知识被拥有的动态分析 | 第55-56页 |
·知识被拥有的动态分析的过程 | 第56页 |
·实例验证 | 第56-78页 |
·实例背景 | 第57-58页 |
·实验数据 | 第58-59页 |
·知识表示 | 第59-61页 |
·组织知识分析 | 第61-66页 |
·组织知识分类 | 第66-71页 |
·知识被拥有的动态分析 | 第71-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4 基于知识超网络的组织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分析 | 第79-89页 |
·改善组织知识结构 | 第79-80页 |
·人才培养 | 第79-80页 |
·人才引进 | 第80页 |
·基于知识超网络的组织人才培养分析 | 第80-85页 |
·培养内容的确定 | 第81页 |
·培养人选的确定 | 第81页 |
·实例验证 | 第81-85页 |
·基于知识超网络的组织人才引进分析 | 第85-88页 |
·引进标准的确定 | 第85页 |
·引进人选的确定 | 第85-86页 |
·实例验证 | 第86-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5 基于知识超网络的知识载体分类 | 第89-100页 |
·知识载体分类 | 第89-90页 |
·基于知识超网络的知识载体分类的流程 | 第90-95页 |
·构建知识超网络 | 第91页 |
·表示知识载体的知识 | 第91页 |
·确定并表示类模型 | 第91-92页 |
·计算知识载体与类模型的相对相似度 | 第92-93页 |
·判别交叉知识载体 | 第93-94页 |
·判别交叉类 | 第94页 |
·完成知识载体分类 | 第94-95页 |
·实例验证 | 第95-99页 |
·实例背景 | 第95页 |
·实验数据 | 第95-96页 |
·实验步骤 | 第96-97页 |
·实验结果 | 第97-98页 |
·结果的解释 | 第98页 |
·与原分组结果的比较 | 第98-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3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展望 | 第101-103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4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 第114-115页 |
附录B 已开发的与成果管理相关的系统 | 第115-11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作者简介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