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之“乐”研究
| 提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前言 | 第8-11页 |
| (一) 研究的必要性 | 第8页 |
| (二) 目前孟子之"乐"的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 一、孟子之"乐"的产生背景 | 第11-14页 |
| (一) 理论渊源——前人对"乐"的研究 | 第11-13页 |
| (二) 现实依据——个人、社会历史背景 | 第13-14页 |
| 二、孟子之"乐"的内涵 | 第14-28页 |
| (一) 对象之"乐" | 第14-21页 |
| 1、"独乐" | 第14-16页 |
| 2、"少乐" | 第16-17页 |
| 3、"众乐" | 第17-21页 |
| (二) 本心之"乐" | 第21-25页 |
| 1、本心的内涵 | 第21-23页 |
| 2、"本心之乐"的表征及其依据 | 第23-25页 |
| (三) "对象之乐"和"本心之乐"的关系 | 第25-28页 |
| 1、内容方面 | 第25-27页 |
| 2、实现过程方面 | 第27-28页 |
| 三、获得乐的途径 | 第28-37页 |
| (一) 认知层面 | 第28-31页 |
| 1、对自我的认知 | 第29-30页 |
| 2、对客观对象的认知 | 第30-31页 |
| (二) 实践层面 | 第31-37页 |
| 1、本心之乐的获得 | 第31-34页 |
| 2、对象之乐的获得 | 第34-37页 |
| 四、孟子之"乐"的特点 | 第37-40页 |
| (一) 多样性与层次性的统一 | 第37-38页 |
| (二)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 第38-40页 |
| 五、孟子之"乐"的地位及其影响 | 第40-44页 |
| (一) 孟子之"乐"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 第40-42页 |
| 1、"乐"贯穿于孟子整个理论体系之中 | 第40-41页 |
| 2、仁政——实现"乐"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 第41页 |
| 3、"乐"——孟子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 第41-42页 |
| (二) 孟子之"乐"对后世儒家之"乐"的影响 | 第42-44页 |
| 1、从内容上看 | 第42-43页 |
| 2、从获得的方法看 | 第43-44页 |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