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9-21页 |
| ·血栓形成机制及溶栓机理 | 第9-11页 |
| ·机体的纤溶系统 | 第9页 |
| ·纤溶系统的异常与血栓性疾病 | 第9-10页 |
| ·血栓形成机制 | 第10页 |
| ·溶栓药物的溶栓机理 | 第10-11页 |
| ·溶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 ·溶栓药物的特异性 | 第12页 |
| ·溶栓药物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微生物溶栓药物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5-19页 |
| ·链激酶(SK) | 第16-17页 |
| ·葡激酶(SaK) | 第17-18页 |
| ·纳豆激酶(NK) | 第18-19页 |
| ·其它(溶栓激酶) | 第19页 |
| ·溶栓药物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 ·样品 | 第21页 |
| ·培养基 | 第21页 |
| ·主要仪器 | 第21-22页 |
| ·溶液与试剂 | 第22-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 ·菌种的分离 | 第23页 |
| ·纤溶活性的测定 | 第23页 |
| ·纤溶酶产生菌株的筛选 | 第23-24页 |
| ·菌种的鉴定 | 第24页 |
| ·粗酶液的提取 | 第24页 |
| ·纤溶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 | 第24页 |
| ·蛋白含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4页 |
| ·酶活力的测定 | 第24页 |
| ·酶比活力的计算 | 第24页 |
| ·PAGE电泳 | 第24-25页 |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5-42页 |
| ·纤溶酶产生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 第25-29页 |
| ·纤溶酶产生菌株的筛选 | 第25-27页 |
| ·34、37号菌株的鉴定 | 第27-29页 |
| ·37号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9-35页 |
| ·培养温度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培养基pH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30-31页 |
| ·不同碳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31页 |
| ·不同氮源组成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31-32页 |
| ·不同培养时间菌株产酶情况 | 第32-33页 |
| ·装液量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酶蛋白的提取及酶活力的测定 | 第35-37页 |
| ·饱和硫酸铵的分级沉淀 | 第35页 |
| ·酶的比活力的测定 | 第35-37页 |
| ·纤溶酶组分的分离纯化 | 第37-42页 |
| ·阴离子交换柱DEAE-sephedex A-50分离纯化 | 第37-40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 本研究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