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克拉玛依油田三-2区克下组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挖潜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目录第9-13页
引言第13-23页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3-15页
   ·油藏精细描述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方向第15-19页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思路第19-21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9页
     ·研究思路第19-21页
   ·主要工作内容及完成工作量第21-22页
   ·创新点第22-23页
第1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第23-28页
   ·油藏概况第23-24页
   ·开发历程第24-25页
   ·油藏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5-28页
第2章 地层划分对比第28-34页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砂体划分第28-29页
   ·研究区地层划分、对比分析方法及基本准则第29-30页
   ·研究区标志层特征第30-34页
第3章 构造特征研究第34-41页
   ·区域构造特征第34页
   ·工区构造特征第34-37页
     ·断裂特征第35-37页
     ·圈闭特征第37页
   ·微构造研究第37-41页
     ·微构造特征第37-39页
     ·不同微构造的开发特征第39-41页
第4章 沉积微相研究第41-64页
   ·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环境第41-48页
     ·克下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第42-46页
     ·克下组沉积亚相分析第46-48页
   ·沉积微相类型和沉积模式第48-52页
     ·沉积微相类型研究第48-52页
     ·沉积相特征第52页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52-64页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第52-55页
     ·剖面沉积微相分析第55-58页
     ·平面沉积微相分析第58-61页
     ·沉积相带与油水运动的关系第61-64页
第5章 储层测井综合评价第64-80页
   ·概况第64页
     ·取得测井资料情况第64页
     ·测井及地质资料分析情况第64页
   ·岩性特征第64-65页
   ·物性特征第65页
   ·测井解释模型第65-80页
     ·测井资料预处理第65-67页
     ·岩性识别模型第67页
     ·孔隙度测井解释模型第67-71页
     ·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第71-72页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第72页
     ·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第72-73页
     ·油层标准的确定第73-76页
     ·测井解释模型的验证第76-80页
第6章 储层特征研究第80-118页
   ·储层基本特征第80-84页
     ·岩矿特征第80页
     ·储层物性特征第80-82页
     ·粘土矿物特征及储层敏感性评价第82-84页
   ·储层微观非均质特征第84-91页
   ·储层宏观非均质特征第91-103页
     ·层内非均质特征第92-94页
     ·层间非均质性第94-97页
     ·平面非均质性特征第97-103页
   ·砂体综合评价第103-105页
     ·评价方法及评价参数的优选第103页
     ·评价分数计算及权重系数确定第103-104页
     ·储层评价类型划分第104页
     ·砂体有利储层分析第104-105页
   ·流动单元研究第105-118页
     ·流动单元的概念第105-107页
     ·流动单元分类第107-109页
     ·流动单元划分结果第109-110页
     ·渗流屏障分析第110-112页
     ·流动单元分析第112-118页
第7章 流体分布及储量复算第118-126页
   ·流体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第118-119页
   ·油层分布特征第119-121页
     ·油层纵向分布特征第119页
     ·油层平面分布特征第119-121页
   ·储量计算第121-126页
     ·储量参数第121-122页
     ·石油地质储量计算第122-123页
     ·储量分布特征第123-124页
     ·储量变化因素分析第124-126页
第8章 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第126-141页
   ·地质模型技术简介第126-129页
     ·随机建模的概念和意义第126-127页
     ·随机模拟方法的基本分类第127-128页
     ·随机模型的实用性第128页
     ·随机地质建模软件简介第128-129页
   ·三维建模数据准备和网格设计第129-130页
     ·数据准备第129页
     ·模型范围及网格确定第129-130页
   ·三维构造建模第130-131页
   ·储层三维相建模第131-132页
   ·储层流动单元建模第132页
   ·属性参数模拟第132-136页
     ·泥质含量模拟第133-134页
     ·储层物性参数及饱和度模拟第134-136页
     ·孔隙度、渗透率参数分布规律第136页
   ·模型的检验与储量拟合第136-139页
     ·地质分析第136-137页
     ·储量拟合第137-139页
   ·模型的粗化与网格输出第139-141页
第9章 油田水驱效果评价第141-151页
   ·即时含水采出比第141-142页
   ·存水率、耗水量第142-143页
   ·水驱指数评价第143-144页
   ·水驱波及体积系数评价第144-145页
   ·油田采收率评价第145-151页
     ·无因次注入、采出曲线法第145-146页
     ·驱替特征曲线法第146-147页
     ·童氏曲线法第147-148页
     ·产量递减法第148-149页
     ·经验公式法第149页
     ·水驱采收率的综合评价第149页
     ·水驱动用储量与采出状况分析第149-151页
第10章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第151-168页
   ·模型的建立第151-152页
   ·油藏数值模型的建立第152-153页
   ·历史拟合第153-160页
     ·端点标定研究第153-156页
     ·拟合无效注入水的虚拟层方法第156-157页
     ·地质储量拟合第157-158页
     ·产量及含水率拟合第158-160页
   ·剩余油分布规律第160-168页
     ·剩余油空间分布控制因素分析第160-167页
     ·各油层组上分布规律第167-168页
第11章 综合调整研究第168-180页
   ·合理开发政策界限研究第168-177页
     ·开发层系合理性分析第168页
     ·油藏井网密度适应性第168-171页
     ·合理地层压力的确定第171-172页
     ·合理井底流压及生产压差确定第172-174页
     ·合理注入压力的界定第174页
     ·合理注采比、采液(油)速度优化第174-177页
   ·开发调整方案设计第177-180页
     ·方案调整原则第177页
     ·方案部署第177-178页
     ·方案优选第178-179页
     ·投产要求第179-180页
结论第180-182页
致谢第182-183页
参考文献第183-18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87页

论文共1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东南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沉积体系及物质分布规律研究
下一篇:鄂西渝东地区石柱复向斜志留系小河坝组沉积及储层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