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地应力场及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
1 前言 | 第1-15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1.1 工程概况 | 第7页 |
1.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关于地应力 | 第8-9页 |
1.2.2 关于稳定性评价 | 第9-12页 |
1.2.3 关于支护工程 | 第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研究区基础地质条件 | 第15-21页 |
2.1 地形地貌 | 第15页 |
2.2 地层岩性 | 第15-16页 |
2.3 地质构造 | 第16-17页 |
2.4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 | 第17页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7页 |
2.6 地应力及地震 | 第17-21页 |
2.6.1 地应力 | 第17-20页 |
2.6.2 地震 | 第20-21页 |
3 洞室群围岩岩体结构 | 第21-38页 |
3.1 结构面的类型和调查方法 | 第21-23页 |
3.1.1 结构面的类型 | 第21页 |
3.1.2 调查方法 | 第21-23页 |
3.2 层间错动带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23-24页 |
3.3 层内错动带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24-31页 |
3.3.1 层内错动带的定名标准及工程类型 | 第24-25页 |
3.3.2 层内错动带的整体发育特征 | 第25-26页 |
3.3.3 层内错动带的几何参数统计 | 第26-29页 |
3.3.4 层内错动带延拓的基本原则 | 第29-31页 |
3.3.5 层内错动带的发育规律 | 第31页 |
3.3.6 小结 | 第31页 |
3.4 基体结构面研究 | 第31-34页 |
3.4.1 产状研究 | 第31-32页 |
3.4.2 全迹长研究 | 第32-33页 |
3.4.3 间距研究 | 第33页 |
3.4.4 连通率研究 | 第33-34页 |
3.5 围岩岩体结构的工程地质分段 | 第34-36页 |
3.6 小结 | 第36-38页 |
4 坝区地应力场数值模拟拟合 | 第38-60页 |
4.1 计算模型 | 第38-40页 |
4.1.1 计算软件简介 | 第38页 |
4.1.2 计算范围 | 第38页 |
4.1.3 计算模型 | 第38-39页 |
4.1.4 边界条件 | 第39-40页 |
4.1.5 参数选取 | 第40页 |
4.2 计算及模拟结果分析 | 第40-58页 |
4.2.1 拟合计算 | 第40-50页 |
4.2.2 结果检验 | 第50-58页 |
4.2.3 小结 | 第58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58-60页 |
5 洞室群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 第60-108页 |
5.1 左岸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评价 | 第60-84页 |
5.1.1 计算模型 | 第60-61页 |
5.1.2 模拟结果 | 第61-84页 |
5.1.3 左岸小结 | 第84页 |
5.2 右岸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评价 | 第84-106页 |
5.2.1 计算模型 | 第84-85页 |
5.2.2 模拟结果 | 第85-106页 |
5.2.3 右岸小结 | 第106页 |
5.3 总结 | 第106-108页 |
6 不稳定围岩支护建议 | 第108-112页 |
7 结论 | 第112-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