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10-13页 |
·位场三维反演技术 | 第11-12页 |
·三维图形可视化技术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第2章 起伏地形下三维重磁自动反演技术 | 第16-34页 |
·三维重磁物性反演计算量问题和解决方法 | 第16-20页 |
·计算量的困惑 | 第17-18页 |
·格架分离及存储 | 第18-19页 |
·格架等效计算 | 第19-20页 |
·随机子域三维自动反演方法 | 第20-22页 |
·随机子域方式反演 | 第20-21页 |
·格架权异常提取策略 | 第21页 |
·深度加权概率子域生成 | 第21-22页 |
·随机子域方法小结 | 第22页 |
·起伏地形条件下的随机子域三维自动反演 | 第22-33页 |
·起伏地形直接快速正演计算方法原理 | 第22-24页 |
·格架层间等效性 | 第24页 |
·格架层间等效计算 | 第24-26页 |
·起伏地形插值等效快速正演计算方法步骤 | 第26-29页 |
·起伏地形下随机子域三维物性自动反演算法步骤 | 第29-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三维物性反演数据滤波方法 | 第34-44页 |
·物性平均光滑滤波 | 第34-37页 |
·3×3×3矩阵物性平均光滑滤波 | 第34-35页 |
·5×5×5矩阵物性平均光滑滤波 | 第35-37页 |
·非线性三维小子域光滑滤波 | 第37-40页 |
·(3×3×3)矩阵8子域光滑滤波 | 第38-39页 |
·(3×3×3)矩阵24子域光滑滤波 | 第39-40页 |
·算法并行化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重磁三维物性反演可视化关键技术和具体实现 | 第44-78页 |
·开发库的选择 | 第44-45页 |
·VTK体系框架 | 第45-49页 |
·VTK内部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表达 | 第49-53页 |
·VTK数据存储模型 | 第49-50页 |
·数据集表达模型 | 第50-53页 |
·VTK内部关键机制解析 | 第53-59页 |
·事件和监听机制 | 第53-56页 |
·可视化管道执行机制 | 第56-59页 |
·重磁三维物性反演数据可视化表达需求分析 | 第59-61页 |
·选择数据源的97.数据类型 | 第61-62页 |
·构建97.管道的输入数据(3DD和PDDD) | 第62-69页 |
·手动创建3DD | 第62-64页 |
·手动创建PDDD | 第64-66页 |
·97.扩展编程,定制自己的6F和) | 第66-69页 |
·三维可视化图件的具体实现 | 第69-77页 |
·原始观测数据的平面等值线填充图的具体实现 | 第69-71页 |
·原始观测数据和起伏地形数据叠加等值线填充图的具体实现 | 第71-73页 |
·模型剖分网格线的具体实现 | 第73-74页 |
·地下场源范围框的具体实现 | 第74-75页 |
·反演结果等值面图和平面切片图的具体实现 | 第75-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重磁三维物性实时可视化反演软件系统关键设计 | 第78-94页 |
·软件系统概述 | 第78-79页 |
·界面和交互操作设计 | 第79-83页 |
·反演开始前,参数配置 | 第80-81页 |
·反演开始后,交互操作的设计 | 第81-83页 |
·系统构架设计 | 第83-86页 |
·系统模块 | 第83-85页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第85-86页 |
·多线程程序设计 | 第86-89页 |
·线程开发工具的选择 | 第86页 |
·线程设计方案 | 第86-88页 |
·线程间通信方案 | 第88-89页 |
·数据同步方案 | 第89-92页 |
·反演结果实时交互可视化数据同步方案 | 第90-91页 |
·反演算法参数实时交互调节数据同步方案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4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4-96页 |
·结论 | 第94页 |
·建议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个人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