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 | 第17-31页 |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7-25页 |
·现代系统思想 | 第17-18页 |
·区位理论 | 第18-20页 |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第20-22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页 |
·土地集约利用 | 第22-25页 |
·公路建设用地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公路建设及路网规划的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公路建设用地集约评价研究 | 第26页 |
·公路建设项目集约利用研究 | 第26-28页 |
·公路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系统的关系研究 | 第28-31页 |
第3章 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31-52页 |
·公路建设用地的内涵 | 第31-35页 |
·公路用地的概念及范围 | 第31页 |
·公路用地的内涵辨析 | 第31-34页 |
·公路建设用地 | 第34-35页 |
·公路建设用地的系统分析 | 第35-42页 |
·公路建设用地系统 | 第35-41页 |
·公路建设用地系统目标 | 第41-42页 |
·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 第42-52页 |
·影响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因素 | 第42-44页 |
·公路建设用地的发展规律 | 第44-48页 |
·公路建设用地的潜力来源 | 第48-49页 |
·公路建设用地集约的不同层次 | 第49-50页 |
·公路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途径 | 第50-52页 |
第4章 我国公路建设用地发展状况研究 | 第52-88页 |
·我国公路建设用地现状 | 第52-59页 |
·我国公路发展历程 | 第52-55页 |
·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 第55-56页 |
·公路建设用地趋势分析 | 第56-59页 |
·国内外公路承载能力和产出效率比较 | 第59-69页 |
·18 国公路发展概况 | 第59-61页 |
·公路承载能力比较分析 | 第61-66页 |
·公路产出效率比较分析 | 第66-68页 |
·我国公路用地集约利用状况的时间序列对比 | 第68-69页 |
·我国公路建设用地效率分析 | 第69-75页 |
·公路建设用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 第69-71页 |
·公路建设用地效率的模型估计 | 第71-73页 |
·我国区域公路建设用地效率评价 | 第73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中美高速公路发展模式对比分析 | 第75-88页 |
·美国高速公路与城镇用地发展轨迹 | 第75-80页 |
·我国高速公路与城镇用地发展形势 | 第80-83页 |
·中美高速公路发展模式比较 | 第83-86页 |
·美国高速公路发展模式对我国公路发展的启示 | 第86-88页 |
第5章 省级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 第88-124页 |
·区域公路建设与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机制 | 第88-90页 |
·区域类型 | 第88页 |
·区域系统结构 | 第88页 |
·区域的重要特征 | 第88-89页 |
·区域公路建设与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机制 | 第89-90页 |
·高速公路与土地资源的协调利用 | 第90-94页 |
·高速公路在公路运输中的特点 | 第90-91页 |
·高速公路的发展形式 | 第91-92页 |
·高速公路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方式 | 第92-93页 |
·高速公路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 第93-94页 |
·河南省高速公路用地结构及布局优化 | 第94-124页 |
·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 第94-96页 |
·河南省高速公路用地集约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 第96-98页 |
·河南省高速公路集约用地评价 | 第98-111页 |
·河南省高速公路网布局优化 | 第111-124页 |
第6章 市级公路建设用地调控研究 | 第124-146页 |
·市域公路系统的作用和空间形态 | 第124-127页 |
·市域公路系统的作用 | 第124页 |
·市域公路系统的空间结构 | 第124-126页 |
·不同公路布局形态的成因 | 第126-127页 |
·市域公路建设用地集约评价方法 | 第127-133页 |
·评价目的 | 第127页 |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127-128页 |
·标准确定 | 第128-129页 |
·方法选择 | 第129-130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130-133页 |
·嘉兴市公路发展战略分析 | 第133-138页 |
·区域布局形态 | 第133-134页 |
·城乡布局体系 | 第134-135页 |
·交通基础设施 | 第135-137页 |
·节点分析 | 第137-138页 |
·公路空间布局方案 | 第138页 |
·嘉兴市公路建设用地集约评价 | 第138-146页 |
·公路发展背景 | 第138-141页 |
·定性评价 | 第141-143页 |
·定量评价 | 第143-146页 |
第7章 公路建设项目节地技术方法研究 | 第146-158页 |
·规划立项阶段 | 第146页 |
·可行性研究阶段 | 第146-147页 |
·项目设计阶段 | 第147-156页 |
·路线方案比选论证 | 第147-148页 |
·路基设计 | 第148-150页 |
·增加桥隧比例 | 第150-151页 |
·互通立交设计 | 第151-154页 |
·沿线设施设计 | 第154-156页 |
·施工阶段 | 第156-158页 |
·取、弃土场节约用地 | 第156-157页 |
·临时用地 | 第157-158页 |
第8章 公路建设用地集约控制标准研制 | 第158-176页 |
·与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相关的政策 | 第158-160页 |
·与公路建设用地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158页 |
·国务院出台公路建设节约集约相关政策 | 第158-159页 |
·各部委出台与公路建设节约集约相关政策 | 第159-160页 |
·与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相关的标准比较 | 第160-165页 |
·区域公路建设用地集约评价及优化 | 第165-167页 |
·工作程序 | 第165页 |
·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 第165-166页 |
·集约优化控制 | 第166-167页 |
·用地规模优化 | 第167页 |
·公路建设项目节约集约优化控制 | 第167-170页 |
·公路选线用地评价 | 第167-168页 |
·工程用地集约利用措施 | 第168-170页 |
·取、弃土场及临时用地措施 | 第170-172页 |
·客土土源 | 第170-171页 |
·设置要求 | 第171页 |
·取土深度要求 | 第171-172页 |
·临时用地 | 第172页 |
·公路建设中的土地整治相关措施 | 第172-176页 |
·基本要求 | 第172-173页 |
·土地整治范围 | 第173页 |
·土地整治内容与要求 | 第173-175页 |
·土地整治效果分析 | 第175-176页 |
第9章 公路建设用地辅助设计系统研制 | 第176-189页 |
·需求分析 | 第176页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176-177页 |
·系统开发环境及平台 | 第176页 |
·整体设计 | 第176页 |
·系统总体结构 | 第176-177页 |
·主要功能特点 | 第177页 |
·功能模块及界面设计 | 第177-187页 |
·系统主界面 | 第177-178页 |
·地图浏览功能 | 第178页 |
·数据检索功能 | 第178-180页 |
·用地评价功能 | 第180-183页 |
·情境分析功能 | 第183-186页 |
·辅助设计功能 | 第186-187页 |
·数据组织方案 | 第187-189页 |
·空间数据库设计 | 第187页 |
·属性数据库设计 | 第187-189页 |
第10章 结论 | 第189-193页 |
·主要结论 | 第189-191页 |
·创新性 | 第191页 |
·展望 | 第191-193页 |
致谢 | 第193-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5页 |
附录 | 第205-207页 |
个人简历 | 第205页 |
发表论文 | 第205页 |
研究生期间主要参与项目 | 第205-206页 |
软件著作成果 | 第206-207页 |
附件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