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植物学论文

溶藻细菌对水华与赤潮微藻的抑制效应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7-39页
 1 水体富营养化第17-21页
   ·赤潮第17-19页
   ·水华第19-21页
 2 藻华暴发成因第21-24页
   ·化学因素第22-23页
   ·物理因素第23-24页
   ·生物因素第24页
 3 国内外藻华防治的研究进展第24-31页
   ·藻华暴发的预防措施第25-26页
   ·藻华发生的治理措施第26-31页
 4 溶藻细菌第31-37页
   ·细菌溶藻方式第32-35页
   ·细菌溶藻机理第35-36页
   ·细菌溶藻研究的展望第36-37页
 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37-39页
第二章 铜绿微囊藻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第39-57页
 1 引言第39-4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0-49页
   ·材料第40-42页
   ·方法第42-4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9-54页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9页
   ·溶藻细菌的分离第49-50页
   ·溶藻细菌的生长曲线第50-51页
   ·溶藻细菌的鉴定第51-54页
 4 讨论第54-56页
   ·溶藻细菌的分离第54-55页
   ·溶藻细菌的鉴定第55-56页
   ·铜绿微囊藻溶藻细菌的种类第56页
 5 小结第56-57页
第三章 铜绿微囊藻溶藻细菌的溶藻特性及溶藻方式第57-75页
 1 引言第57-5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8-61页
   ·材料第58-59页
   ·实验方法第59-6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1-71页
   ·三株溶藻细菌的液体溶藻试验第61-63页
   ·三株溶藻菌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第63-65页
   ·三株溶藻细菌的作用方式第65-67页
   ·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第67-71页
 4 讨论第71-74页
   ·细菌TL1、TL2、TL3对铜绿微囊藻光合作用的影响第71-72页
   ·细菌TL1、TL2、TL3的溶藻作用方式第72页
   ·细菌TL1、TL2、TL3培养条件的优化第72-73页
   ·细菌TL1、TL2、TL3的溶藻机理第73-74页
 5 小结第74-75页
第四章 铜绿微囊藻溶藻细菌活性物质性质的研究第75-87页
 1 引言第75-7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76-80页
   ·材料第76-77页
   ·方法第77-8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80-85页
   ·分子量范围的测定第80-81页
   ·活性炭吸附与解吸试验第81-83页
   ·细菌溶藻活性物质蛋白的测定第83-85页
   ·α-萘酚反应第85页
   ·菌株溶藻活性物质的含磷量第85页
 4 讨论第85-86页
   ·溶藻活性物质所含蛋白的去除方法第85-86页
   ·细菌溶藻活性成分的初步判定第86页
 5 小结第86-87页
第五章 中肋骨条藻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第87-97页
 1 引言第87-8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88-91页
   ·材料第88-90页
   ·实验方法第90-91页
 3 实验结果第91-95页
   ·中肋骨条藻生长曲线的测定第91-92页
   ·中肋骨条藻溶藻细菌的分离第92-93页
   ·中肋骨条藻溶藻细菌的鉴定第93-95页
 4 讨论第95-96页
   ·中肋骨条藻溶藻细菌第95-96页
 5 小结第96-97页
第六章 中肋骨条藻溶藻细菌的溶藻特性及溶藻方式第97-111页
 1 引言第97-9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98-101页
   ·实验材料第98-99页
   ·实验方法第99-10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01-107页
   ·细菌JZ1、JZ2对中肋骨条藻的溶解效力第101-102页
   ·显微镜下观察JZ1菌株作用下的藻细胞变化第102-103页
   ·中肋骨条藻不同生长阶段对溶藻作用的影响第103-104页
   ·菌株JZ1、JZ2的溶藻范围第104-106页
   ·溶藻方式的探讨第106-107页
 4 讨论第107-109页
 5 小结第109-111页
第七章 中肋骨条藻溶藻细菌活性物质的分离提纯第111-127页
 1 引言第11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11-115页
   ·仪器与试剂第111-113页
   ·实验方法第113-11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15-124页
   ·细菌JZ1胞外粗提物的生物活性第115-118页
   ·细菌JZ1、JZ2胞外活性物质性质的初步研究第118-120页
   ·细菌JZ1胞外活性物质的进一步分离第120页
   ·细菌JZ1活性物质的纯化第120-123页
   ·细菌JZ1活性物质纯化程度的验证第123-124页
 4 讨论第124-126页
   ·细菌JZ1、JZ2胞外活性物质的性质第124-125页
   ·细菌胞外溶藻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第125-126页
 5 小结第126-127页
全文结论第127-129页
本文创新之处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41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41-143页
致谢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aurantiacus M045基因组结构及功能基因簇研究
下一篇: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特征及氮磷养分有效性--以贵州省普定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