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论 | 第12-18页 |
第一章 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现状审视 | 第18-36页 |
第一节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本土实践 | 第18-27页 |
一、理论研究、政策导向与具体试点情况 | 第18-23页 |
二、本土实践呈现的特点 | 第23-27页 |
第二节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实践的效果 | 第27-31页 |
一、正面作用已然凸显 | 第27-28页 |
二、开展运行仍不规范 | 第28-31页 |
第三节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实践开展不力的原因 | 第31-36页 |
一、传统法律文化的排斥 | 第32-33页 |
二、强调国家利益、忽视个人利益 | 第33-34页 |
三、犯罪人与被害人权利保护失衡 | 第34-35页 |
四、被害人问题研究的薄弱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域外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分析和借鉴 | 第36-68页 |
第一节 域外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36-42页 |
一、早期思想萌芽—《汉穆拉比法典》的规定 | 第36-37页 |
二、近代思想复兴—著名法学家的理论倡导 | 第37-40页 |
三、现代制度建立—从欧美到世界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域外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具体比较 | 第42-62页 |
一、宏观立法技术的比较 | 第42-47页 |
二、微观法律规定的比较 | 第47-62页 |
第三节 域外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62-68页 |
一、国家推进和立法引导为主导 | 第62-63页 |
二、具体规定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 第63-64页 |
三、法律制度从简单走向完善 | 第64-65页 |
四、辅以多种配套措施 | 第65-68页 |
第三章 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立法评估 | 第68-96页 |
第一节 立法评估概述 | 第68-70页 |
一、立法评估的基本内容 | 第68-69页 |
二、立法评估的开展情况 | 第69-70页 |
第二节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必要性评估 | 第70-84页 |
一、立法形式评估—从合宪性审查角度出发 | 第70-73页 |
二、立法背景评估—从完善被害人救济措施角度出发 | 第73-76页 |
三、立法事项的重要性评估—从控制犯罪角度出发 | 第76-84页 |
第三节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可行性评估 | 第84-96页 |
一、立法实施后积极效果得以彰显 | 第84-88页 |
二、立法实施后消极效果足以抑制 | 第88-90页 |
三、立法时机基本成熟 | 第90-93页 |
四、为有效执行立法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93-96页 |
第四章 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 | 第96-114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的理性选择 | 第96-108页 |
一、现有主要理论综述 | 第96-100页 |
二、社会福利说的提倡 | 第100-108页 |
第二节 价值取向的科学确定 | 第108-114页 |
一、确定价值取向的考虑因素 | 第108-109页 |
二、根本价值取向—恢复公平和正义 | 第109-111页 |
三、核心价值取向—全面、均衡保护人权 | 第111-114页 |
第五章 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立法构建 | 第114-146页 |
第一节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立法原则 | 第114-119页 |
一、立法原则概述 | 第114-115页 |
二、基本立法原则—宪法、法治、民主、科学 | 第115-117页 |
三、特殊立法原则—必要、限制、高效 | 第117-119页 |
第二节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立法模式 | 第119-122页 |
一、单独立法与混合立法之争 | 第119-120页 |
二、应采单独的补偿法模式 | 第120-122页 |
第三节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立法设计 | 第122-146页 |
一、补偿对象和条件 | 第122-129页 |
二、补偿资金 | 第129-137页 |
三、补偿机构 | 第137-140页 |
四、补偿程序 | 第140-146页 |
第六章 保障刑事被害人权利的多元化途径 | 第146-160页 |
第一节 预防性措施—做好犯罪被害预防 | 第146-153页 |
一、犯罪被害预防意识的培养 | 第146-149页 |
二、建立被害人责任追究制度 | 第149-150页 |
三、建立犯罪被害调查制度 | 第150-153页 |
第二节 补救性措施—完善其他救济措施 | 第153-160页 |
一、完善犯罪人赔偿 | 第153-155页 |
二、完善社会救济 | 第155-160页 |
结语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0-172页 |
后记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