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6-37页 |
第一节 瘀血舌象古代文献研究 | 第16-23页 |
一、资料来源 | 第16页 |
二、收集方法 | 第16页 |
三、分析 | 第16-23页 |
1、瘀血舌象表现与病因的研究 | 第16-18页 |
2、瘀血舌象表现与病机的研究 | 第18-19页 |
3、瘀血舌象表现与五脏相关性研究 | 第19-20页 |
4、瘀血舌象与疾病的关系研究 | 第20-21页 |
5、瘀血舌象所涉及的治法与方药 | 第21-23页 |
第二节 瘀血舌象的现代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1、瘀血舌象的临床表现 | 第23页 |
2、瘀血舌象的临床实验研究机理 | 第23-28页 |
·血液流变学 | 第23页 |
·舌尖微循环 | 第23-24页 |
·甲襞微循环 | 第24页 |
·血气分析研究 | 第24页 |
·血小板特异蛋白 | 第24-25页 |
·血栓素A_2(TXA_2)与前列环素(PGI_2) | 第25页 |
·性激素 | 第25页 |
·舌血流 | 第25页 |
·中分子物质 | 第25-26页 |
·舌下络脉异常的研究 | 第26-28页 |
第三节 舌象数字化研究概述 | 第28-37页 |
1、早期的探索性研究 | 第28页 |
2、舌图像采集方法的研究 | 第28-29页 |
3、舌图像彩色校正方法的研究 | 第29页 |
4、舌图像分割方法的研究 | 第29-30页 |
5、舌质、舌苔自动分类方法的研究 | 第30-31页 |
6、舌象特征自动分析与识别方法的研究 | 第31-34页 |
7、多种信息融合技术 | 第34-35页 |
8、舌象仪 | 第35-37页 |
第二部分 五脏瘀血舌象临床与实验研究 | 第37-57页 |
第一节 五脏瘀血舌象的临床研究 | 第37-44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研究对象 | 第37-39页 |
·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2 结果 | 第40-44页 |
·临床一般资料的分析研究 | 第40-41页 |
·五脏瘀血舌象病例组的疾病分布、性别构成及年龄比较 | 第40-41页 |
·舌象观察 | 第41-44页 |
·舌质观察:五脏瘀血舌象病例组的舌质分布比较 | 第41页 |
·舌苔观察:五脏瘀血舌象病例组的舌苔分布比较 | 第41-42页 |
·舌下络脉观察 | 第42-44页 |
·五脏瘀血舌象病例组的舌下络脉色泽、宽径比较 | 第42页 |
·五脏瘀血舌象的舌下络脉主干长度、主干形态比较 | 第42-43页 |
·五脏瘀血舌象病例组的舌下络脉主干充盈度、外带比较 | 第43-44页 |
第二节 五脏瘀血舌象的实验研究 | 第44-51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研究对象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8页 |
·ET、NO测定 | 第44-46页 |
·血浆TXB_2和6-Keto-PGF_(1α)的测定 | 第46-47页 |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 | 第47-48页 |
·统计方法 | 第48页 |
2 结果 | 第48-51页 |
·五脏瘀血舌象的ET、NO、ET/NO比较 | 第48-49页 |
·五脏瘀血舌象TXB_2、6-Keto-PGF_(1α)、TXB_2/6-Keto-PGF_(1α)比较 | 第49页 |
·五脏瘀血舌象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第49-51页 |
第三节 讨论 | 第51-57页 |
一、五脏瘀血舌象的临床研究 | 第51-53页 |
1、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 第51页 |
2、血瘀与五脏的关系 | 第51页 |
3、瘀血舌的舌质研究 | 第51页 |
4、瘀血舌的舌苔研究 | 第51-52页 |
5、瘀血舌的舌下络脉研究 | 第52-53页 |
二、五脏瘀血舌象的实验研究 | 第53-57页 |
1、ET—NO失衡是瘀血舌象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 | 第53-54页 |
2、TXA_2—PGI_2平衡失调是瘀血舌象形成的关键病理基础 | 第54-55页 |
3、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瘀血舌象形成的最终病理环节 | 第55-57页 |
第三部分 舌图像数字化技术处理的研究 | 第57-65页 |
一、舌图像的采集方法 | 第57页 |
1、准备工作 | 第57页 |
2、光线设置 | 第57页 |
3、数码相机固定 | 第57页 |
4、相机设置 | 第57页 |
5、图象输入 | 第57页 |
二、舌象的分析技术和方法 | 第57-63页 |
1、舌图像分割 | 第57-62页 |
2、彩色图像的边缘像素 | 第62页 |
3、舌色的分析 | 第62-63页 |
4、舌面斑点、舌下络脉的分析 | 第63页 |
三、讨论 | 第63-65页 |
第四部分 舌象特征信息与中医临床数据和病例获取诊断规则的挖掘算法研究 | 第65-77页 |
1、舌象数据库的遵循原则与基本构架 | 第65页 |
·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 第65页 |
·舌象数据库的基本构架 | 第65页 |
2、数据录入 | 第65-66页 |
3、舌象的图像采集 | 第66页 |
4、算法的分析与设计 | 第66-73页 |
·阀值的修改 | 第66-68页 |
·算法描述 | 第68-69页 |
·改进的FP-growth算法 | 第69-73页 |
5、算法的实现 | 第73-76页 |
6、讨论 | 第76-77页 |
第五部分 结语 | 第77-79页 |
1、结论 | 第77-78页 |
2、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78页 |
3、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附录1: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86-88页 |
附录2:"多种信息融合技术建立瘀血舌象五脏辨病类证系统的研究"临床病例调查表 | 第88-93页 |
附录3: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 第93-94页 |
附录4: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一览表 | 第94-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