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新闻侵权和新闻侵权抗辩事由的一般理论 | 第11-26页 |
(一) 新闻侵权的界定 | 第11-18页 |
1. 新闻侵权的概念 | 第11-12页 |
2. 新闻侵权的特征 | 第12-14页 |
3. 新闻侵权独特的构成要件 | 第14-16页 |
4. 新闻侵权的主要形式 | 第16-18页 |
(二) 新闻侵权抗辩事由概述 | 第18-26页 |
1. 一般侵权行为抗辩事由的理论 | 第18-19页 |
2. 新闻侵权抗辩事由的涵义 | 第19-20页 |
3.新闻侵权抗辩事由的价值基础 | 第20-24页 |
4. 新闻侵权抗辩事由的功能 | 第24-26页 |
二、新闻侵权抗辩事由的种类 | 第26-47页 |
(一) 内容基本真实(SUBSTANTIAL TRUE) | 第26-30页 |
1. 新闻真实 | 第26-28页 |
2. 客观真实 | 第28页 |
3. 法律真实 | 第28-29页 |
4. 有限真实 | 第29-30页 |
(二) 权威消息来源(PRIVILEGE) | 第30-33页 |
1. 确定权威消息来源的依据 | 第30-31页 |
2. 权威消息来源的范围 | 第31-32页 |
3. 对几种消息来源的认识 | 第32-33页 |
(三) 公正评论(FAIR COMMENT) | 第33-37页 |
1. 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 第33-36页 |
2. 公正评论和侮辱性言辞 | 第36-37页 |
(四) 公众人物(PUBLIC FIGURE) | 第37-42页 |
1. 公众人物的界定 | 第38-39页 |
2. 公共官员 | 第39-41页 |
3. 其他知名人物 | 第41-42页 |
(五) 当事人同意(CONSENT) | 第42-43页 |
(六) 道歉与更正答复(APOLOGIZE AND RIGHT OF REPLY) | 第43-45页 |
1. 道歉 | 第43-44页 |
2. 更正答复 | 第44-45页 |
(七) 公众利益和公共场合(PUBLIC INTERESTS AND PUBLIC OCCASION) | 第45-47页 |
1. 公众利益 | 第45-46页 |
2. 公共场合 | 第46-47页 |
三、比较法视野下的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制度 | 第47-57页 |
(一) 美国 | 第47-51页 |
1. 新闻自由的限制 | 第47-48页 |
2. 抗辩事由 | 第48-51页 |
(二) 英国 | 第51-54页 |
1. 正当真实 | 第52页 |
2. 公正评论 | 第52页 |
3. 绝对特许权 | 第52页 |
4. 次要责任 | 第52-53页 |
5. 提供补偿 | 第53页 |
6. 和解清偿协议 | 第53-54页 |
(三) 德国 | 第54页 |
(四) 日本 | 第54-57页 |
1. 新闻自由的界限 | 第55-56页 |
2. 具体的抗辩事由 | 第56-57页 |
四、建立我国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制度的设想 | 第57-65页 |
(一) 我国新闻侵权抗辩事由制度的现状 | 第57-59页 |
1. 关于新闻真实 | 第57-58页 |
2. 对权威度的认知 | 第58页 |
3. 对公众人物的理解 | 第58-59页 |
(二) 建立我国新闻侵权抗辩制度的几点思考 | 第59-65页 |
1. 建立严格的新闻侵权责任构成要件 | 第59-60页 |
2. 确立“微罪不举”原则和引入“实际恶意”原则 | 第60-61页 |
3. 建立转载作品责任减免制度 | 第61-63页 |
4. 引入绝对特许权及有条件特许权 | 第63页 |
5. 承认答复权 | 第63页 |
6. 将道歉作为独立的抗辩事由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