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1 逆转座子简述 | 第11-16页 |
| ·逆转座子的类型和结构 | 第11-12页 |
| ·逆转座子的分布 | 第12-13页 |
| ·逆转座子的特点 | 第13页 |
| ·高度异质性 | 第13页 |
| ·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 | 第13页 |
| ·高拷贝数 | 第13页 |
| ·逆转座子的活性 | 第13页 |
| ·基于逆转座子的分子标记 | 第13-15页 |
| ·SSAP | 第14页 |
| ·IRAP | 第14-15页 |
| ·REMAP | 第15页 |
| ·RIVP | 第15页 |
| ·RBIP | 第15页 |
| ·基于逆转座子的分子标记的应用 | 第15-16页 |
| ·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研究 | 第15-16页 |
|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和标记重要农艺性状 | 第16页 |
| ·芽变品种鉴定 | 第16页 |
| 2 果树芽变及其研究进展 | 第16-22页 |
| ·芽变及其特点 | 第16页 |
| ·芽变发生机理研究 | 第16-18页 |
| ·苹果芽变的主要类型 | 第18-19页 |
| ·常见的芽变鉴定方法 | 第19-22页 |
| ·形态学及解剖学观察 | 第19页 |
| ·同工酶分析 | 第19-20页 |
| ·染色体观察 | 第20页 |
| ·孢粉学研究 | 第20页 |
| ·分子标记 | 第20-22页 |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苹果IRAP和REMAP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23-33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4-26页 |
| ·材料 | 第24页 |
| ·方法 | 第24-26页 |
| ·模板DNA的制备 | 第24-25页 |
| ·DNA的检测与定量 | 第25页 |
| ·引物设计和合成 | 第25页 |
| ·IRAP-PCR体系和参数设置 | 第25-26页 |
| ·PCR产物检测 | 第2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 ·苹果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6页 |
| ·IRAP-PCR扩增程序的建立 | 第26-30页 |
| ·不同Mg~(2+)浓度对IRAP体系的影响 | 第26-27页 |
| ·不同dNTP浓度对IRAP体系的影响 | 第27页 |
| ·不同TaqDNA浓度对IRAP体系的影响 | 第27-28页 |
| ·不同引物浓度对IRAP体系的影响 | 第28页 |
| ·不同退火温度对IRAP体系的影响 | 第28-29页 |
| ·部分苹果品种指纹图谱的构建 | 第29-30页 |
| ·苹果REMAP标记体系的建立 | 第30页 |
| 3 讨论 | 第30-33页 |
| 第三章 苹果芽变品种的IRAP、REMAP和SSAP | 第33-48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3-40页 |
| ·材料 | 第33-34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4页 |
| ·IRAP分析 | 第34-35页 |
| ·REMAP分析 | 第35-36页 |
| ·SSAP分析 | 第36-40页 |
| ·基因组DNA的酶切 | 第37页 |
| ·接头的变性与退火 | 第37-38页 |
| ·连接反应 | 第38页 |
| ·预扩增反应 | 第38-39页 |
| ·选择性扩增 | 第39页 |
| ·银染分析 | 第39-40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 ·苹果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0-41页 |
| ·IRAP分析结果 | 第41-42页 |
| ·REMAP分析结果 | 第42-43页 |
| ·SSAP分析结果 | 第43-46页 |
| ·基因组DNA质量及酶切连接效果 | 第43-44页 |
| ·选择性扩增 | 第44-46页 |
| 3 讨论 | 第46-48页 |
| 全文总结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 附录:图版 | 第55-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