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8-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30页 |
综述一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 第9-15页 |
1 RE 的病因病机 | 第9页 |
2 RE 的治疗 | 第9-11页 |
3 问题与展望 | 第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5页 |
综述二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 | 第15-22页 |
1 发病情况 | 第15页 |
2 发病机制 | 第15-16页 |
3 临床表现 | 第16页 |
4 诊断 | 第16-17页 |
5 治疗 | 第17-19页 |
6 结语 | 第19-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页 |
综述三一氧化氮、血管活性肠肽、P 物质与反流性食管炎 | 第22-30页 |
1 一氧化氮 | 第22-23页 |
2 血管活性肠肽 | 第23-24页 |
3 一氧化氮和血管活性肠肽的相互作用 | 第24-25页 |
4 P 物质 | 第25-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前言 | 第30-31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1-51页 |
临床资料 | 第31-35页 |
1 病例来源 | 第31页 |
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1页 |
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31-32页 |
4 病例纳入标准 | 第32页 |
5 病例排除标准 | 第32页 |
6 一般资料 | 第32-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5-39页 |
1 分组方法 | 第35页 |
2 治疗方法 | 第35页 |
3 疗程 | 第35页 |
4 观察指标 | 第35-37页 |
5 有效性评价 | 第37页 |
6 统计学方法 | 第37-39页 |
治疗结果 | 第39-47页 |
1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 第39页 |
2 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 第39-40页 |
3 主症症状疗效比较 | 第40-42页 |
4 次症症状疗效比较 | 第42-46页 |
5 安全性检查 | 第46-47页 |
讨论 | 第47-51页 |
1 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机 | 第47-48页 |
2 方药分析 | 第48页 |
3 疗效机理探讨 | 第48-51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51-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结果 | 第52-55页 |
讨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61页 |
附录 1 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 年) | 第61-64页 |
附录 2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 年) | 第64-71页 |
附录 3 病例观察表(CASE REPORT FORM) | 第71-86页 |